头啖汤评论:不断提升校园安全治理数字化水平

时间:2025-04-14

作者:杨海文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平台

点击: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校园安全关系师生身心健康,关系社会稳定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育人教育基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织密织牢安全网,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坚决守好国家安全的校园防线。当前,在我国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影响社会治理方式的今天,不断提升校园安全治理数字化水平,织密织牢校园安全全覆盖的防护网络,是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提高校园安全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校园消防安全主题实践活动。图源:荆楚网

推动校园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学校建立治理闭环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也为全方位提升校园安全防护提供了重要手段。要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数字化校园改革,夯实新时代校园安全数字化新基建,提升校园安全自主可控能力,为管、教、学、育、研、评全覆盖提供支撑,实现校园安全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发展要求。要持续推进校园安全数据应用场景建设,通过“物联、数联、智联”三联一体化协同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科学决策与风险预警,提升校园管理数字化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延伸覆盖,推动学生关心关注的就餐、就医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补齐校园保障服务短板,推动师生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使校园公共服务通过云端走向个人,真正实现让师生“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升校园治理水平。数字技术具有精确、精准、精细的优势,能够适应校园治理单元细化等新情况,提升校园治理科学性、时效性。推进扁平化管理,利用“智慧校园”等整体智治系统,数字化赋能校园治理,筑牢校园安全“防火墙”,打破信息孤岛,加强校园管理联动,打造数字技术协同治理一盘棋。推进动态化管理,发挥数字技术在全面感知、识别繁杂管理事项上的优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机制,持续开展警校、消校、医校协同共建共治,强化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工作格局,全力打造立体化、全覆盖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推进智能化管理,依托数据后台对学校日常管理中的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动态监管机制和监测追溯管理体系,守好网上舆论阵地,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增强校园安全的预见性、前瞻性。

坚持共治共享形成治理合力。提升校园安全治理数字化水平,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克服“重数轻人”倾向,促进师生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要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依托数字技术精准识别各类主体的利益诉求,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攻防演练、数字技术的现实应用、个人安全科普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在个人信息遭到黑客、恶意软件等窃取和滥用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要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在改革创新、政策运用、风险防控、科技应用、应急处突等方面的能力,构建响应需求、适应实战、全面发展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广大师生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要借力数字技术新业态,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化资源,加强在交通调控管理、校园环境保护、食堂食品安全、校园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畅通师生参与校园安全治理渠道,把“自上而下”的监管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实现信息互通、监管互动、资源共享。

筑牢校园安全屏障。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的海量性、多样性、高速性、易变性等特征日益凸显,在造福师生、助力校园安全治理的同时,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筑牢安全堤坝。要通过数字平台以在线课程或短视频等形式,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新生入学、毕业生就业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安全教育,传授安全知识,畅通师生参与云上平台交流、讨论,及时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国家安全意识。要围绕个人信息保护、防范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网络间谍活动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风险识别与防范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真伪,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低俗内容、网络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加强对数字安全技术、设备和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加快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强化重要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为数字技术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