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东滨:我写书是因为寂寞
近日,由南方医科大学单独组建的广东第六批和第七批援加纳医疗队即将出发奔赴非洲大陆。这是广东省首次把援外医疗队全部交由高校承派,但这并非南方医首次派遣医生援助加纳,而此前多次援非的医生已对那个遥远的国度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并出书讲述那些难忘经历。
援非医生瞿东滨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曾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被派遣加纳执行援非任务,是第二批援加纳中国(广东)医疗队队员,已出版散文集《心儿向着远方—我在加纳的援非经历》、《阿克拉的阳光—一个骨科主任的援非记忆》。
“到了加纳,才知道这里是充满无穷魅力的美丽国度。”在瞿东滨看来,加纳不是贫瘠荒凉的代名词,除了迷人的风景还有丰富的资源——它是非洲主要的黄金出口地,也是可可、石油出口地,渔业资源、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瞿东滨说,援非的两年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艰苦——风景不差、待遇不差、伙食不差。虽然不习惯当地的食物,但是医疗队有中国厨师,他自己也兼了个“司务长”,能拿手术刀也能拿菜刀,不忙时就去加纳的各个超市为医疗队采购食品。“在加纳,大约有5万中国人。远在异国他乡最担心的就是生病,语言不通,没法用英文描述清楚症状。因此,在加纳的中国人很重视前来援非的中国医疗队,会送一些食品给我们表示慰问。”
“对于援非医疗队来说,最大的人身威胁应该是安全问题。” 瞿东滨表示,中国派遣援非医疗队近50年,已经有49名中国医疗队队员安息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们超过半数是死于车祸等安全事故。“非洲路直天蓝,司机很容易就会导致超速行驶。” 瞿东滨谈到,除了用车安全,人身安全也至关重要。艾滋和疟疾在非洲的发病率很高。加纳疟疾是恶性疟,初始发热,状似感冒,病情发展迅速,耽误治疗会造成严重后果。疟疾的载体就是随处可见的蚊子。“因此,在加纳生活, 防 字当头”。瞿东滨说,下午5时到6时正是蚊子聚集的时段,最好减少出门次数。各种灭蚊设备也要准备齐全,待在屋子里的时候把空调开低一些也可防蚊。
在援非医疗队员这个群体中,由于选拔、培训等程序经历近半年时间,队员们均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进入非洲以后,极少队员会出现明显的负面心理情绪,如失落、惆怅、迷茫等。为了避免中文荒疏,也避免思想停顿,瞿东滨给自己布置了功课:每天完成千字文章,题材不限。他的两本书就是在这两年时间里写下的。“第一年写了60多万字,第二年写了70多万字。援非两年,总共写了100多万字,出版了两本书,有另外两本也已经准备要出版。”
瞿东滨在加纳,妻子在广州工作,女儿在新加坡念书,年迈的父母则生活在福建。2013年7月7日,尚在加纳的瞿东滨收到了弟弟的短信,他的父亲检查出肝脏多发病灶,肝上有数个大小不等的“肿瘤”。“后方才是每个援非医疗队员最担心、最焦虑的地方。”
“援非生活,虽是枯燥,内心体验,并不苍白。”这段异国他乡的经历,给了瞿东滨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仅与援非生活有关,也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海边出生的人,都具有海洋文化的情结。海洋文化就是候鸟文化。只要长大了,能飞了,上路了,他就要不知疲倦、不敢懈怠地往前飞,留给那个家的只有回眸一望的深情,目标永远向着远方。”正是因为心儿向着远方,所以他一次次地出发、远行,去领略世界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6/1209/22/C7SJPHNO00014A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