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跨界融合与健康广州发展”研讨会在南方医科大学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广东省正在推进省级医保统筹工作。数据显示,2015年底,广州市老年人口比例为17.3%,预计到2020年将达20%。
作为广州市社科联策划组织的“世界广州筑梦未来——第四届广州学术季”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会议邀请到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医疗机构和企业界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健康广州”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处王春晓博士表示,我国卫生治理体系在供给侧存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和服务碎片化并存的问题,在需求侧群中参与医疗卫生服务意识缺乏,他认为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个人作用的平衡点,组成一个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结构合理化的整合型卫生治理体系。他透露,广东省正在推进省级医保统筹工作。
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和老龄化速度均居世界第一。我国18.3%的老年人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空巢老年人比例高达51.3%,身心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截止2015年底,广州市老年人口比例为17.3%,预计到2020年将达20%,广州市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释放。不过,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水平落后,“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千名老人仅拥有30.3张养老服务床位。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冬教授团队对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发现,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组被子女或亲友探望的频次更为频繁;机构养老老人组超过25%数月或1年才能得到子女或亲友的1次探望,政府供养的比例较居家养老组大,超50%患有3种以上慢性疾病;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前三位均是骨关节病、眼部疾病和高血压。
他们的调查结果发现,居家养老以已婚的低龄老年人为主;机构养老以丧偶的高龄老年人为主。经济来源基本均为退休金,其中,机构养老的老年人经济更为独立(政府供养人员除外)。此外,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被探望频次较低。
此外,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生理健康上普遍优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其中从生理上看,机构养老老人在行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普遍较差,疼痛程度偏高。两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前三位均是骨关节病、眼部疾病和高血压。
值得注意的是,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心理健康上普遍优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其中,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焦虑程度较高,更容易感到孤独。究其原因,这是机构养老社会支持度低下的表现,如远离亲人、社交圈变窄、陪伴变少等,往往使得老年人产生焦虑、沮丧的情绪,加上机构养老组老人身体健康情况普遍不容乐观,导致与居家养老组相比,更容易产生孤独感。
新闻链接:http://news.dayoo.com/guangdong/201711/18/139996_51943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