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的一次帮扶带活动,成就了一段持续至今的医患情缘。
6月19日清晨7时许,仅睡了不到5个小时的厉周回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外科病房,和往常一样开始查房。他前一天刚从上海参加完学术会议,凌晨两点才到家。舟车劳顿让这位身兼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等职务的教授脸上带着一丝疲倦,却很快又被认真、职业的表情所替代。查完房,他快步走向停车场,驱车赶往数十公里外的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在那里,数十位病人正等着他去坐诊。到清城区人民医院坐诊,这是厉周8年来的习惯,每两周一次,自驾前往,不计报酬,风雨无阻。
每隔一周坐诊一天
当天上午9时许,在清城区人民医院,厉教授的门诊准时开始。“厉教授来医院很多年了,很多患者知道他医术高超,都是冲着他来挂号的。”该院一名医务人员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厉周每隔一周到这里坐诊一天,有时科室遇到难度大的手术,他还会专程从广州赶来指导。
当天中午12时许,门诊结束,简单吃过午饭后,等待厉教授的是两台手术。下午4时许,手术结束,他又驾车回广州,直奔医院病房例行查房,直到晚上近8时才回到家。这样的工作节奏已持续8年。2008年,清城区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由珠江医院派专家前往帮扶,厉周就是帮扶队伍中的一员。当三年的协议时间过去,其余专家都结束了在当地的坐诊,只有厉周坚持每隔一周就自驾过去义务坐诊。8年来,他在清城区人民医院主导的大手术已超300台,诊疗过的病人更是不计其数。与此同时,他还为该院的医务人员授课,并推荐医护人员到珠江医院进修,提高其诊疗水平。
带病人到广州看病
一个大外科的教授,平时已被病人和手术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仅有的周末还要远赴山区义务坐诊,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对于记者的疑惑,厉周说得很平实:“因为我觉得很有价值。”
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基层医院的工作条件和设备水平都较差,而农村患者要到城市看病又非常难。“即使经济条件允许,有时候连门都找不着,更别说找好的医生了。”除了前往清远坐诊,他还会帮有需要的病人联系广州大医院的医生,甚至曾把病人从清远带到广州看病。厉周说:“开车送一程能给他们省点钱,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吧。”他也因此被医院同事称为“金牌导医”。
“一个村的家庭医生”
厉周每次去坐诊,总会有一些老病人来诊室看望他。60多岁的叶阿婆就是其中一个。
叶阿婆是清城区龙塘镇银盏村的村民,几年前,因为甲状腺长了一个肿瘤被送进清城区人民医院治疗。当地医生认为叶阿婆患的可能是甲状腺癌,这可把老人家吓得不轻。后来刚好遇着厉周坐诊,经验丰富的厉教授判断,这个肿瘤应是良性的,并为老人安排了手术。手术很顺利,但故事并没有结束。此后,叶阿婆一家都视厉教授为恩人,有什么不舒服都会问厉教授,前段时间叶阿婆的孙子烫伤了,也是厉教授介绍到珠江医院治疗。如今,整个银盏村的人看病都找厉周。“有些人不方便去医院,我就自己开车上门去看诊,可以说成了这个村的家庭医生。”厉周笑着说。
新闻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6-06/23/content_69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