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脑卒中”的那些事
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因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成为我国成年人第一位死因。脑卒中的救治最佳抢救时间是3小时内,4.5小时是卒中的有效抢救极限。在3个小时内,特别是“黄金1小时”内完成溶栓治疗,可以提升救治质量,实现更好的预后。
在顺德,一个争分夺秒抢救脑卒中患者的绿色通道经过五年的打磨,以高效、安全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市民的安康。
它,是顺德卒中中心。这里,有一个由顺德区内各级医院450名医护人员组建而成的救治平台;这里,提供全天24小时脑血管病超急性期溶栓取栓的诊疗服务;这里,融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心内科和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救治资源……成立五年多以来,通过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开展多项技术,顺德卒中中心不仅及时挽救了大批脑卒中危重患者的生命,并通过提升救治质量,改善预后,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
今天,《珠江商报》B1版专题报道了我院卒中中心以题为《分秒必争 让卒中救治“一路绿灯”》,五年来,顺德卒中中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为市民搭建安全高效的绿色救治通道。

区镇联动
实现卒中中心急救全覆盖
2016年初,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牵头联合各区属及各镇街医院建立了顺德卒中救治网络,区内各级医院的450名相关科室的医生参与网络救治工作并建立了“顺德区域急性脑血管意外绿色通道”,全天24小时具备脑血管病超急性期溶栓取栓的治疗条件。
“2019年度静脉溶栓总例数为80例,患者到达医院至静脉溶栓的时间(DNT)中位数缩短至38分钟;完成动脉取栓150例,再通率控制在95%以上,并发症控制在10%以下,各项指标在佛山及广东省地区位居前列。”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卒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去年医院卒中中心的救治情况。
记者获悉,近年来,南医大顺德医院充分开展静脉溶栓术、急诊取栓术、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术、颈内动脉剥脱术、搭桥手术等技术,为大血管病变的卒中病人良好预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体现了顺德卒中中心作为顺德脑卒中临床救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随着溶栓质量的大提升,这些“顺德经验”具有非常强的可推广性,也将惠及更多患者。
优化资源
打好救治“组合拳”
对于脑卒中救治而言,时间就是大脑!早一分钟开通血管,救治效果就越好。为此,南医大顺德医院充分发挥“三大通道”“三个团队”等优势,打好组合拳,提升救治质量。
据介绍,由于接诊的脑卒中患者主要来自门急诊患者的脑血管意外诊治、外院转诊脑血管意外诊治和院内患者脑血管意外诊治,围绕这三个救治流程,医院持续改进“顺德急性脑血管意外绿色通道”,基本实现对接诊的脑卒中患者快速反应、快速评估、快速检查、快速诊疗。
快速识别和接诊是救治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让卒中患者能在入院后最短时间内接受溶栓取栓治疗,必须加强对专科医师的培训,并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工作。
目前,南医大顺德医院组建了三个全天24小时团队,为卒中患者救治保驾护航。具体包括:24小时急诊及神经内科值班的脑血管溶栓团队;由神经内、外科医生,导管室,麻醉科共同组成的24小时待命的急诊脑血管介入团队;24小时值班的“顺德溶栓”远程协作微信群团队。
去年4月,一名家在杏坛的85岁患者因身体不适到当地镇街医院就诊。当时,接诊医生高度怀疑其为大血管闭塞引起的中风,并马上把详细的影像及检查信息发送至“顺德溶栓”微信群。很快,患者被转入南医大顺德医院抢救,并经过团队2个多小时的精心手术,顺利获救。
灵活机制
积极应对当下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脑卒中患者的诊疗刻不容缓。据院方介绍,新冠疫情发生后,医院卒中团队在中心负责人组织下,认真学习并解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共识》,讨论并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卒中中心诊治流程和防控应急预案,对“绿道”患者进行深入排查,极大地减少了新冠病毒在卒中患者人群中的传播风险。
为了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顺德卒中中心在坚持使用国家脑防委卒中急救地图App,协助检验科对溶栓或介入手术相关血液化验结果进行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质控的基础下,还及时调整了质控会议的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继续发挥质控作用。通过筑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双绿”通道,为脑卒中患者提供高效、安全的服务。
创新驱动
持续优化诊治流程
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如何实现急诊科和卒中中心的快速对接?如何发挥绿色通道电子化,让卒中患者享受优先登记、转运和检查?溶栓治疗能否迁移到急诊科和放射科,减少频繁转运?围绕卒中患者就诊和救治的各个细节,南医大顺德医院卒中中心持续改进绿色通道流程建设。如今,以上的设想已经逐步实现。
不仅如此,医院还设立了脑卒中单病种质控小组,对录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数据管理云平台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如救治时间、溶栓率、取栓率、血管再通率等)定期展开分析,评估脑卒中疾病17项核心指标,监控各项指标变化,及时提出更改及应对措施。立足现有基础,总结不合理过程,不断改进优化绿色通道救治的各个环节。
在科研创新方面,南医大顺德医院卒中中心也开展了诸多探索,参与国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关键技术及急救流程改进研究(ANGEL-ACT、ANGEL-ACTⅡ),以及缺血性卒中发病4.5小时内直接血管内取栓治疗对比标准溶栓桥接取栓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DIRECT SAFE)等。
考虑到长期随访数据仍缺乏系统性,医院卒中中心专门安排专职人员,给所有出院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mRS评分、用药情况以及门诊随诊情况进行评估,大大提升随访数据的完整性,为今后观察各类卒中患者预后情况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此外还留存部分患者血样和取栓后栓子样本,将数据库和样本库有机结合,便于今后研究的开展。
展望未来
探索卒中健康管理之路
南医大顺德医院院长沈洁介绍,当前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现状仍然非常严峻,追求救治流程优化及先进治疗只是解决疾病二级预防及诊治,脑卒中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更应该引起临床的重视。
据介绍,大量的数据证实时间是治疗脑卒中的第一要素,但公众的了解还不够,仍有大部分患者在接受专业的卒中救治之前已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不仅如此,脑卒中为高致死率疾病,同时也是高致残率疾病,脑卒中存活患者中,50%-80%都留下不同的致残后遗症。
针对目前的脑卒中救治情况,沈洁说:“下阶段,我们要大力完善脑卒中早期预防宣教工作,加强脑卒中康复体系建设,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探索建立新时期的‘防、治、管、康、健’五位一体的卒中健康管理之路。”
谈谈我院卒中中心成长史
2015年11月
南医大顺德医院卒中中心成立
2016年8月
该院加入卒中中心联盟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协作组(ANGEL),成为该协作组的分中心
2018年6月
该院卒中中心被认证为“综合卒中中心”
2018年8月
成为“华南神经内科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专科联盟”成员单位
2018年12月
成为北京天坛医院“天坛神经介入联盟”成员
卒中有哪些危险因素?
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年龄,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有缺血性心、脑、肢体血管病史,吸烟,酗酒,肥胖,高盐饮食等等。
治病方法千万条预防第一条
专家认为,治病方法千万条,预防第一条。战胜卒中,从预防开始。建议通过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保持长期适量运动,监控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戒烟、不酗酒和合理饮食进行预防。
卒中有什么早期表现?
可通过“FAST”原则来观察是否处于卒中早期,包括:
F(face):微笑测试
看看患者是否出现面部不对称。嘱患者微笑,看其是否一侧脸部低垂。
A(arm):举手测试
判断患者是否手臂乏力。嘱患者向两侧伸直手臂,看其是否一侧稍有下垂。
S(speech):语言测试
判断患者是否有言语障碍。嘱患者重复一句简短的话,看能否重复,或者言语奇怪/含糊不清。
T(time):发作时间
当出现卒中征象,尽快呼叫120。
专家介绍,卒中的救治有严格的时间窗,最佳的黄金抢救时间是3小时内,4.5小时是卒中的有效抢救极限。在3个小时内用溶栓药物治疗,特别是“黄金1小时”内完成溶栓治疗尤为关键。一旦超过4.5小时,特别是6个小时后,风险就会增加。脑缺血后血管开通每延误1分钟就将有上百万的神经细胞死亡。
急性期的卒中有什么治疗办法?
目前公认的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手段为静脉溶栓以及血管内支架取栓等方法:
1.溶栓治疗;
2.取栓,通过介入方法明确闭塞血管及血栓部位,利用特殊的支架取出血栓。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93OD_EpQ_WhYkcsSdMG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