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名老中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陈宝田

全国名老中医陈宝田。通讯员供图
记者李锦丹 通讯员王宇涵
陈宝田(以下简称陈老)行医近50年,精研《伤寒杂病论》,师从岳美中、赵锡武、方药中、史振生等经方大师,临床擅用经方合方治疗头痛、癫痫、失眠、面瘫、眩晕、颈椎病、三叉神经痛等,为国内经方合方首倡者之一。
风度温度承医德
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按照常理,这个年纪已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可是陈老的做法却让人大为惊讶——很难想象,这位80余高龄的耄耋老人竟然还坚持每周两次坐诊。一个上午的门诊,总有数十位慕名而来的病人前来找他医治。陈老满头银丝,精神很是不错。屋外的温度不超过10摄氏度,笔者手指着自己厚厚的羽绒服,笑着打趣:“您身体比我们好,穿得比我们少呢。”陈老乐了,咧嘴一笑,掀起衣角给我们一层层数,“看,不少啦,你们是要风度,我是温度和风度都要,多好!”
人可以通过增加衣物来保暖,但是人与人相处的温度,却非衣物所能左右。陈老在名老中医传承班的弟子赵文婷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高尚的医德。记得有一次,一位大老远从外地赶来的患者开完药后发现自己的钱没有带够,着急得满地打转,老师二话没说掏出两百块钱,说我先借你钱去拿药吧,你下周复诊时再带来就行。”赵文婷说,当时师兄开玩笑,原来医生还管借钱的呀,老师就嘿嘿地笑了。那位患者当时非常感动。“老师用他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也让我感受到做一名好医生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幽默是一种温度。据他的学生回忆,在一次学习班里,谈到颈椎病型头痛已经成为继发性头痛第一位的问题时,他随手举起桌子上的手机,笑称,进入互联网时代,电脑电视手机,所有人都在看。不久前我的弟子也给我带了部手机。”亲切又毫不古板的模样在课堂里荡开了涟漪,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坚守精诚行医的使命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陈老一生行医,现已是满头银丝,闭目回首往昔,却丝毫未见沧桑岁月带来的疲惫。“中医系从无到有,发展曲折。当初我们十几个人顶起了中医系。那时招本科生,主要是以西学中为主,只有几十个人。1978年从石牌校区搬来这里,正式招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得到了一次小的发展。”无论是在当时附属二院,还是1977年末调到南方医院,陈老始终为中医药的发展殚精竭虑,尽全力争取发展空间,每每挺身而出,找校长恳切建言。就这样,科室病床从25张到50张,越来越多,也就慢慢有了今天的成就。不禁让人联想到1990年中医界著名的向中央“八老上书”,“我们是几位年逾花甲的老中医,十分关心医药事业的兴衰存亡……中国的中医药应该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肺腑之言,语重心长,万望谏纳,不胜幸甚。”饱含着同样的对中医药事业的热枕,陈老和数位同仁一起,走出了一条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道路。
博闻强识不忘躬行实践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陈老对古籍经典熟记于胸,采访中提及某处便信手拈来。“用药如用兵”,“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把它们融化在血液里。”考究中医,方中即夹着百万雄兵。传统知识包罗万象,就像一节节脊椎,支撑着今天学习中的我们。而在当今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复杂环境里,陈老把仲景之学和现代医学错综融贯,主张中西结合使用经方合方。在其弟子魏赈权眼里,“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是老师做学问非常看重的。”陈老以博闻强识、中西结合、躬行实践的步伐,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实践是陈老口中的高频词。“中医的优势在哪里?在于有效!为何有效?经久实践。”陈老眼中,实践-理论-实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对中医尤其如此,始终不脱离书本和临床,印证着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朴素哲理。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陈老刚刚行医时,遇到了一位月经期间头痛的患者,通过辩证施治,以桃红四物汤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事后,带领科室通过几十年临床研究,分析了2000例慢性头痛的大样本,总结出头痛病因病机,成功研制出中成药“正天丸”,于1987年正式面市,并以其独特的疗效赢得了广大头痛患者的好评。
■人物名片
陈宝田,将军,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军委保健局专家,全国名老中医,驰名中成药正天丸等的发明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头痛专家带头人,全国中医头痛协作组组长,广东省“五个一”头痛重点专病带头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链接:http://epaper.gdkjb.com/html/2016-01/08/content_4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