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界中,有一个较为独特的生物学现象,就是冬眠。我们所熟悉的蛇、蛙、刺猬、鼠类、熊等都有此行为。这些动物在越冬时,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把自己缩成一团,不吃不喝,不挪不动,就这么把严酷的冬天给度过了。所以,冬眠也叫“冬蛰”,这“蛰伏”就是“静止”、“隐藏”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冬眠,学术界并没有满意的解释。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应对严酷的环境造成的食物短缺。冰雪覆盖下,人都要事先储备食物,何况这些动物了。但是,我们也知道动物界还有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动物迁徙。看那非洲东部的马赛马拉大草原,每年那些角马、犀牛都在那里不停地迁徙,就是为了寻找食物。蛇、蛙、鼠等小动物要迁徙很远的地方,那确实不容易,但是如果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就学会了迁徙,现在可能迁徙对它们来说也不是很困难的事了。因此,有一个原因就不能不考虑,这些冬眠的动物可能都有一种情结,那就是恋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生态等非常适应了。对他们来说,那是一块乐土啊,所以它们就使出一招,那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冬眠。费那些劲去迁徙干嘛?途中不但疲惫,还要遇到无数难以预料的危险,最后不就是为了吃一口果腹?那么,我不吃,不就行了,而且还可以好好地、深深地、美美地睡了一觉。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干,应该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情。由此看来,这冬眠也有生物的一种惰性使然。也就是说,生物适应这大自然,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迁徙,自然需要十分勤劳;二是冬眠,比较符合懒人的哲学。
动物进入冬眠后,呈现对外界毫无反应的“麻痹”状态。冬眠动物给外界的一个印象就是“心不跳、脸不红”、“一个大气不喘”,而且也不接收外界光电的刺激。不管外面如何变化,是刮风、下雪,是电闪雷鸣,还是阳光明媚,一切均不关乎我的事,我就是想——睡觉。当然,这种状态还是令人担心受怕,毕竟麻痹状态是很可怕的。孩提时代,冬天时,也会很淘气地跑到山上,搬开一块石头,看那盘窝在石头下冬眠的蛇,不过那时候不知道,这么一折腾,那蛇的性命会不会有虞。但是,如果把自己的性命或者幸福要靠别人的怜悯、照顾、垂青,那确实是个需要担忧的事情。
不过,研究发现,这些冬眠动物并不是那么容易把自己的“麻痹”、脆弱的一面随便地呈现给外面的世界。首先,它们会找一个既安全、又舒适的地方,甚至有些动物还抱团冬眠,叫做“社会性冬眠”,这样至少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要死一起死”。其次,它们也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冬眠动物先有一个肥育期,该折腾、该干的事都干了,然后把自己养得肥肥、胖胖的,储备足够的热量,不至于在冬眠时,因为热量不足就醒不过来了。再次,它们也不是一直就那样深眠,而是“麻痹”和“半苏醒”交替着,当然这种“苏醒”不是“出眠”,这些冬眠动物会不时半苏醒着,打个寒颤或者轻微抖动一下,一则可以给自己增加一点供热,二则也给外界一个感觉,它并没有“麻痹”,故不要“虎视眈眈”,图谋侵犯它的领地。
据说,人类的生物学行为中也可能出现这种冬眠形象,不过比较罕见,因为人类在低温时,极易诱发心室纤颤而死亡。但是,在人的社会学行为中,类似这些冬眠的现象却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常见。那么,人的社会学冬眠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满足自己的现状。这一类人会经常引用一句话,叫“知足常乐”,也常常为那么一点甜头而沾沾自喜。但是他们根本没有弄清楚,老子此话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故“知足常乐”仅是对“物欲”而言,对于事业上追求、精神上追求、创造上追求,那是“不知足”才能“常乐”。如果说,这类人整日需要为生活奔波,他们也没有理由满足现状。故此类人多半待在一个比较舒适的地方,也有比较舒适的待遇,还有比较舒适的精神满足,所以基本上属于那种“储备了足够热量”、“养得肥肥胖胖”的人群,否则他们还没有资格将“知足常乐”挂在嘴上。因此,他们更喜欢将“不折腾”奉为信条,直接进入“冬眠”状态了。
第二,对外界熟视无睹。这一类人也喜欢引用一句话,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是,他们的路并没有向前延伸,只是享受自己的现状。外面的世界五彩缤纷,人家都在不停地进步、发展,他们就是懒着去关注别人的成就。眼不睁,耳不听,脑不思,这样确实“节省能量”,外界的变化不但没有刺激他们、引起自己的苏醒,反而“自得其乐”地沉醉在自己的梦乡中。是的,“让别人去说吧”,但这不等于自己不干事,不等于自己不折腾,否则“原地踏步”难道也是“走自己的路”?这世界变化快,睡一觉,就可能被抛在后面了,如果再失去外界这个“参照物”,也不接收外界的刺激,只自己一人傻乐地在原地旋转,那只能与“落后”、“愚昧”为伍了,只能呆在那块石头下做那些梦了。
第三,成为发展陷阱的文化现象。如果说冬眠只是个别人的现象,那也不值得我在此乱发一通议论。其实,冬眠现象已经成为相当一些单位、一些地方、一些人群的群体现象,可且还会蔓延。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已有一定基础上,表现为大家“抱团”式“冬眠”,口头禅是“你们吃肉吧,有我们喝汤就行”,于是一个群体“冬眠”了,一个单位“冬眠”了,一个地方“冬眠”了。大家每天只是满足于事务性工作,头脑中没有新想法,生活中没有新激情,工作上没有新举措,成绩上没有新进步,一切都是在原地打转转。冬眠的蛇苏醒前都会褪去一层皮,似乎也有新变化,但永远只是蛇,不会进化为龙。现在许多人每年好像也干了些事,但那些事不过类似冬眠动物那样“打个寒战”、“抖抖身子”,表明自己也在做事,没有闲着虚度,但又有哪些是进步、是值得向外界展示的呢?
冬眠动物苏醒在春季。现在春天已到了,也该醒醒了。否则,这美丽的世界,这壮观的时代,将永远与你无缘。
人生没有冬眠。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原文链接: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6-03/11/c_1118301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