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增68名“无语良师”
清明前夕,广州市红十字会、各接收站分批组织年度遗体捐献者追思活动。日前,南方医科大学接收站的师生、捐献者家属来到新塘华侨墓园,悼念遗体捐献者,深切缅怀为医学教研事业默默作出贡献的“无语良师”。
去年增加68“无语良师”
据介绍,广州共设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广州医学院4个遗体接收站,遗体捐献和意向登记近年呈增长形势。市红十字会数据显示,去年广州新增68名“无语良师”,作意向登记的有170例;2013年“无语良师”新增56例,171人作意向登记。
但这一数量还不能满足一家医学院校的教学需求。记者从南方医科大学了解到,现在在医学教研中,每十名学生拥有一名“遗体大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只能看解剖,难有机会操作实践。“缺少无语良师并不是好事,医学生练得少,操作得少,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病人极可能会无辜挨刀。”该校一名老师表示。
捐献者家属顾虑遗体用途
南方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站的吴老师称,遗体捐献者对捐献并没有大多的顾虑,但其家属的顾虑主要是在遗体用途、敬重方面和骨灰处理等问题。
吴老师表示,遗体捐献只会用于医学教研。一是医学教育,供医学院学生教学观摩和解剖;二是医学研究,能进一步分析、研究疑难病症,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三是角膜移植与修补等。
“遗体捐献会经过3~5年的时间处理等,再用于医学教研。哪一天用,用于什么地方,我们会第一时间告知家属。对于家属要求拿回骨灰,我们也会尽量满足。”吴老师表示。
是否尊重无语良师,也是家属介意的问题之一。记者从一些医学院校了解到,每个学校组织学生上解剖课时,都会举办一些感恩纪念仪式;并制定了一些课上纪律和操作规范。
例如,南方医科大学为纪念和悼念遗体捐献者,建立了告别大厅。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廖华老师介绍,该校解剖教研室每年都迎来一千名的医学生解剖操作。在使用前,学校都会为无语良师举办纪念仪式,要求学生宣誓给予“大体老师”足够的尊重,“我们要求学生将感恩贯穿在整个学习和操作过程,不能流于形式。比如必须保证解剖室的安静、整洁和严肃;操作安静肃穆,并且有敬畏之心。”廖华介绍。
新闻链接: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dateString=2015-04-04&articleId=22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