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广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
新闻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41026/42300568_0.shtml
今年,广州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登革热疫情。
在过往年份,广州每年的登革热病例数很少超过1000例。而今年,根据广东省卫计委的通报,截至10月26日,广州已有34186例登革热,是过往年份的三十多倍。
为何今年疫情如此凶猛?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副院长陈晓光称,周边国家或地区登革热大流行是首要背景。
在东南亚,泰国病例已超过13万;马来西亚超过7万;台湾超过6000例;与广东邻近的香港,目前超过80例;日本也在9月发现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疫情,至少70人染病。
陈晓光指出,广州今年夏季高温多雨,造成伊蚊孳生地增加,伊蚊生长周期缩短、密度增加,这也是今年疫情凶猛的主要原因。
广东省卫计委提供的通报数据显示,从9月29日到10月14日,每日新增病例都在1000例以上,几乎能抵上往年一年的总病例数。最高的10月8日甚至达到1618例。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副院长陈晓光认为,从某一个地点“蚊子越灭越多”这种印象,直接得出“广州生态恶化”的结论,还需要更扎实的数据支撑。但如果长期使用化学药剂,而使用的数量又不规范的话,蚊子是会产生抗性的。目前的实验室数据显示,广州的白蚊、伊蚊(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有一定抗性,但不是很高”。他认为,社区、基层用化学药剂灭蚊,政府应提供更多的现场指导。
登革热疫情趋于严重,很可能是个长期趋势。世卫组织称,近50年,登革热病例增长了30倍,原因包括人口增长、城镇化、人口流动趋繁、塑料等垃圾量激增。
“由于气候和环境变化,加上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和人流量,登革热在中国可能会越来越普遍,”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指出。
【南方都市报】登革热高发:为什么是今年?为什么是广州?
新闻链接;http://epaper.nandu.com/epaper/G/html/2014-10/30/content_3335579.htm?div=-1
截至昨日零时,广州登革热病例累计3万多,其中5例死亡
有专家称下月中下旬疫情有望终结
截至昨日零时,广东登革热病例新增312例,广州新增245例。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日动辄上千例新增病例相比,广州乃至广东全省的登革热发病高峰已出现拐点。在大范围动员防蚊灭蚊后,广州登革热的疫情有望在下月中下旬完全终结。然而,累计3万多例的病例,还包括5例死亡病例的惨痛数据,却让人不得不深思:为什么是今年?为什么是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教授认为:“虽然业界一直对登革热是否算广州的自然疫源地疾病存在不同意见,但目前来看,先管理数量较少的输入病例,确实是很好的防控手段。”在他看来,是否将一种传染病按自然疫源地疾病管理,将直接决定采取截然不同的防控举措。
城乡结合部助推疫情发展
在外堵输入方面,相关部门不是没有做工作,但仅仅是针对入境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一旦入境者处于潜伏期,又没有具体指引,这一防线就宣告失守。“登革热在潜伏期同样具有传染性,发热后如不及时隔离,就可以让本地伊蚊带毒,随后叮咬市民,疾病随之在蚊、人间传播。”外堵输入病例这一环节失败后,今年随后开展的防蚊灭蚊工作,也就是传染病防控第二个环节——— 切断传播途径的工作也纰漏连连。
如中心城区的防蚊设施、管网老化,滋生了蚊子。而周边区、市,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极差的卫生环境也给蚊子等病媒生物繁殖的土壤。如记者走访白云区棠溪、集贤院等该区病例数最多的疫点时,满眼垃圾,一遇积水,自然就成了孑孓滋生重灾区。其他诸如番禺、花都的城中村内,楼宇之间同样垃圾成山。这些地方一旦出现传染源,蚊媒密度很难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而这些城乡结合部,往往又是外地务工人员高度集中、人员密集的区域。这些常住居民的卫生习惯,一定要改一改。”曾专门进行过白纹伊蚊对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影响研究的陈晓光如是表示。据了解,目前,疾控中心正在对今年的病例进行户籍地和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分析,分析结果旨在让全市1000多万常暂住居民,能够有效地认识到环境和病媒生物之间的关系。
爱卫运动开展迟缓致暴发
病例数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携带病毒的蚊子越来越多。这时,只能采用不得已的方法———化学喷洒灭蚊。“喷药仅仅是应急手段,因为一个蚊子可能产卵100-200个,且长期分批孵化,有的虫卵甚至可以一年后生长成孑孓、幼虫。喷药的作用在于灭杀带毒成蚊,是应对大规模疫情的不得已之举。”
在陈晓光教授看来,广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迟缓,也是今年疫情暴发的一大主因。“广东省的爱卫机构,是归卫生系统管辖的。到了广州,在大部制改革后,划归到了城管委辖下,这对后期需要专业的灭蚊、消杀知识的防控行动而言,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据悉,广州市爱卫会原计划每年的3、4月开展清理蚊虫滋生地的爱卫运动,可参与度和效果并不好。比如喷药次数,专业的做法是每周一次,疫情严重时才一周两次。但在现实中,不少区、市一周七天,每天多次。“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不说,化学药剂对于环境的危害也是存在的。
陈晓光表示,加强对登革热的科学研究,如蚊媒的耐药性、如何科学的选用药物等课题研究也已开始进行。“今年的大流行,是否和病毒变异有关,类似的大型课题已经开始进行。”
【纽约时报】广东今年出现登革热高发趋势
新闻链接:http://www.snslink.com/china/OD5xg.html
广东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全省人口超过1亿,大多数年 里,广东每年登革热的发病情况不到1000例。从1990年至2008年间,1995年的发病水平最高,约7000例。位于省会广州的南方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传染病专家陈晓光周四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今年将很可能是发病最多的一年。”
登革热引起发烧、头痛、皮疹,以及关节剧痛,因此有“裂骨热”的非正式名称。得到适当治疗的情况下,该病的死亡率低于1%,但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可致命,特别是婴幼儿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2.2万人死于登革热,其中婴幼儿占绝大多数。
迄今为止,广东已有3例死亡报告。大多数登革热病例出现在广州,截至周三已有6361例及两例死亡报告。佛山市发现的病例数第二高,共有789例及一例死亡报告,新华社说。
在邻近的香港,当地的卫生防护中心报告说,截至周一,已有66例确诊的登革热病例,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所有病例都来自外地,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一例。
登革热病毒由一种伊蚊属的蚊子传播,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该疾病在中国只有过零星的爆发。但从1978年起,在中国南方和沿海地带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疫情。陈晓光和几位同事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大陆共有655324例登革热病例,导致610人死亡。
陈晓光表示,导致广东省今年疾病爆发规模的原因有几个,包括异常高的气温,高降雨量,以及登革热在附近东南亚地区的流行。
亚洲其他地区今年夏天也面临着登革热的问题。本月初,日本出现了自1945年以来的第一个登革热病例,1945年的爆发与东京代代木公园中的蚊子有关,至少有70人被感染。
台湾的疾病管制署周一表示,台湾今年的登革热发病情况已达2589例,并有5人死于登革出血热。疾病管制署副署长周志浩对政府所有的中央新闻社表示,目前的感染率意味着,本年度的发病数量可能会达到200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未来的长期趋势可能有助于这种病毒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在过去50年中,登革热病例增加了30倍还多,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城市化、全球贸易增长,以及越来越多的塑料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为蚊子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由于气候和环境变化,加上国际贸易和旅行的日益增长,登革热在中国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常见,”陈晓光说。“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抗击这种疾病的努力。”
【环球时报】英文版Eco-concerns as city tackles mosquitoes in dengue fight
新闻链接:http://www.globaltimes.cn/content/889193.shtml
Although Guangzhou has sprayed an average 1,000 tons of chemical insect killer every year for 30 years, it has been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mosquito population, he said, adding that dosages are estimated to be 100 times more than necessary.
As a result, mosquitoes are beginning to develop a resistance to the chemicals, he explained.
Such large doses not only make the spray less effective, but also temporarily contaminate the water, soil and air, Lu Yongyue, an entomology professor a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old the Global Times.
But Chen Xiaoguang, deputy head of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Tropical Medicine at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said that there is no solid evidence showing the mosquito vector in Guangzhou has generated a significant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
Furthermore, there are no specific standards to assess whether mosquitocides are being overused, Chen added.
Wu Mingliang also points out the largely diminished number of natural predators of mosquitoes as a result.
Pyrethrin, a major organic chemical compound, is a broad-spectrum mosquitocide, killing both mosquitoes and their natural enemies such as dragonflies, spiders and lizards.
A lack of natural predators increases our dependence on mosquitocide, creating a vicious cycle, he said.
While Wu Mingliang encouraged the use of bio-mosquitocide which specifically targets mosquitoes and not their predators, Chen argues only a few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their effects are "undesirable."
Both Chen and Lu agreed that the fundamental measure to combat mosquitoes is to eliminate ponding, or stagnant waters where mosquitoes breed, through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and city planning.
Chen cited the cavernous sewers in most US cities as an example, which guarantee smooth flow of water and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ponds. China, however, tends to cap its narrower drainage canals with manhole and drain covers to prevent mosquitoes from laying eggs in the subterranean water collections.
Such methods are short-term solutions that fail to eliminate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Chen s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