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镇院士是我国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奠基人
钟世镇院士闲暇时喜欢体育运动。
院士风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
钟世镇其人
我国著名的解剖学家,1925年9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他是我国外科解剖学的奠基人,参加了“神六”返回舱非正常着陆时航天员的安全防护研究,他倡导并开拓了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他在人体管道铸型标本制作方法研究上也有创新性成就,建成了一个享誉国际的“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
从解剖学到“数字人”
钟世镇今年已是89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还是闲不住。如无特殊情况,他一天的安排大概是这样:早上5点起床,梳洗完毕后6点到办公室,此时南医大生命科学学院大楼里还是一片寂静,有时他要顺手关掉有人忘关的走廊灯。他谦逊地解释:“不是我勤快,实是年龄大了,睡不了那么多,起得早,就来得早些。”尽管年事已高,但钟世镇对电脑的使用却很娴熟,25英寸电脑液晶显示器的“桌面”上,布满文档,连外出讲学的PPT也是他亲手完成。
“我每天都要在网上看新闻。”他说,了解时事才能有大视野。大视野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推动力。上世纪80年代,钟世镇敏锐地注意到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的主要对象小血管、小神经等,在传统的解剖学教科书中被忽略了,限制其进一步的发展。1985年,钟世镇编著了国际上第一部《显微外科解剖学》,把我国显微外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他也因此成为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奠基人,但让其最负盛名的,应是“数字人”研究。
2003年,钟世镇的课题组完成我国首例女“虚拟人”的数据采集,把一具女尸从头到脚横切成8556个人体横切面,然后对横切面拍照,再将数据录入电脑,合成三维人体;此后,课题组又完成了“中国数字人男一号”的切片工作,拥有9200个横切面,最薄的切片只有0.1毫米。
回顾钟世镇的学术生涯,1979年,他被提拔为副教授,那年的他54岁。也就是从那年开始,钟世镇将制作铸型标本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和助手,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建设被列入日程,到1988年上千件标本完成。每件标本都是镂空的,不同颜色灌注的血管,脉络清晰又密如蛛网。钟世镇一直在将标本尽力做得完美、艺术。如今,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已享誉全球。
“我不是‘数字人’之父”
“数字人”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它在工业设计、影视界等各行业都有所运用,但是医学方面,“数字人”更为精细,涉及到血管、器官等人体内部构造。现在,通过电脑技术的处理,还可以模拟外力给人施加作用力时的反应,医生在手术前也可以在“数字人”身上先用刀,起到虚拟仿真效果。
在钟世镇看来,“数字人”确是数字医学研究中里程碑性的成就,也因此有人将其称为“数字人之父”,但他并不接受。“我只是倡导者,做得不多。”他如是说。“‘数字人’已不重要。”他解释,虚拟人可分四阶段:可视人、物理人、生理人和智能人。物理人拥有人体的物理性能,如肌肉弹性;生理人可模拟人的生理功能,智能人则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事实上,第四阶段难以达到,一、二阶段已经实现,对其研究现已进入生理人阶段,也就是数字医学的研究。因此,数字医学比“数字人”更近一步,数字人已成为生理人研究的基础。“科学如果总是在最辉煌的阶段,那就意味着停滞不前。”
即使最简单的应用,也可以给医学带来巨大便利。有了数字医学的帮助,在病人接受手术前,外科医生把病人数字资料输入电脑重建,用鼠标代替手术刀先做一次手术演习,这样就可以让手术做得更正确。
配角人生做大事业
作为中国工程院的资深院士,他仍是博士生导师,老人戏称自己整天对学生“指手画脚”,是学生的“顾问”:问了就顾,不问不顾。如果学生向自己咨询,他也只是给指导,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给学生尽可能的帮助,判断某个试验是否可行,是否已有前人做过。
钟世镇对后生晚学有所忠告:切忌浮躁,甘当配角。他说:现在能够依靠个人努力取得重大成就越来越难,更多需要团队和他人的帮助,总要有人甘当配角。但他也强调,主角、配角也是相对而言,尽管说是配角,可是却在为最顶尖的主角做前期工作,大事业中的配角作用不见得就小。甘当配角也是他多年所行。有人认为,临床解剖学只能是临床外科学的配角,钟世镇对此毫不避讳,“临床解剖学不怕当配角,不去抢‘第一作者’”。
20多年前,当时正是钟世镇需要多出研究成果、争取学术地位的时候,但仍坚持让他的学生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去申报奖项。从工作到生活,配角多年与他“如影随形”。
这是钟世镇的职业履历:10年助教和17年讲师,54岁评上副教授,60岁晋升教授,72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开始承担国家863计划进行“数字人”研究。 他不认为自己是“大器晚成”,在那一辈的人中,像他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年轻时难有晋升机会,到老才迎来学术研究的春天。有后辈在评选职称受阻时,他常安慰他们,“我等了几十年,不也过来了。”而钟世镇常对学生说的话是:“把冷板凳坐热,才是最大的本事。”
在生活中,钟世镇两次让出教研室主任的位置,在著作署名、奖金分配等很多问题上也是甘当配角。
习惯每天喝几口白酒
1925年9月,钟世镇出生于广东梅州,小时候,钟世镇家的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好,他是光着脚板长大的,买不起鞋子,能够读书已是幸事。小学期间,他一半是在私塾中背《幼学琼林》,一半是在传教士创办的培英学校识字唱歌。他自己说,走上医学之路,自然是受到西式教育的影响,而骨子里面,也有传统教育的烙印。
18岁那年,他投笔从戎,加入抗日报国的行列。“没有正面接触过日本军队,日本很快在1945年投降了。”上士排副钟世镇,可选择去军官学校深造,当军人,也可以退伍复员。他选择了后者,报考中山医科大学,师从叶鹿鸣教授。但在后来的运动中,参加过青年团的经历,让他被审查。其间,钟世镇与同事整理出了一本学术专著《解剖学技术》,成为后来解剖技术学新版本的主要引用蓝本。不过,钟世镇办事认真,即便批斗时被派去清扫厕所,他都会用瓦片刮干净厕所瓷砖,拾掇得清洁光滑。
钟世镇喜欢运动,89岁仍精神抖擞,他的好身体归功于他的运动员身份。中学时是校足球队的预备队员,大学时是学校篮球队队员,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期间参加过全军运动会,是成都军区羽毛球队的队长,还兼任教练,曾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随着年龄增长,他现在更多是散散步,“想跳是跳不起来了” 。
他不吸烟,但有每天要喝几口白酒的习惯,意在舒筋活络。不比当年,年轻时,他可是白酒一喝就是一斤多。
新闻链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6/07/content_2651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