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研究发现,驱蚊水对蚊子的干扰作用在减弱
夏季来临,如何防蚊灭蚊成为广州坊间议论热点。还在挂蚊帐点蚊香,这个落伍了。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的专家们正在研究一种基因灭蚊手段,让蚊子感染一种病毒,幼虫死亡率达到80%。不过,这项技术目前还仅在实验室阶段。
蚊子进化 避蚊胺效果在下降
如何防蚊,化学消灭、驱赶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驱蚊水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避蚊胺或驱蚊酯。其中避蚊胺(DEET )是国内外公认最安全、最为有效的蚊虫驱避剂。驱蚊水实际上并不驱蚊,它可以干扰蚊子触角的感觉器官对人体表面挥发物的感应,让蚊子晕头转向,从而使人避开蚊虫的叮咬。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教授致力于蚊虫防控研究多年。他在数十年前就利用D EET,制作驱蚊香露,并量产投入市场使用。不过,最近的研究发现,避蚊胺在为人类提供驱蚊服务50余年后,也开始有些“力不从心”。最初在驱蚊水里添加5%的避蚊胺,驱蚊时间可以长达三四个小时,而现在即使避蚊胺含量达到8%,过了一小时,蚊子又变得头脑清晰,能精准“觅食”了。科学家认为,这与蚊子本身产生抗药性有关。针对这样的情况,科学家们只得另辟蹊径,尝试其它渠道来消灭蚊子,例如,采用基因的方法。
基因灭蚊 实验室效果理想
陈晓光介绍,人感染病毒会得病,蚊子感染病毒也会得病。自然界中有一些病毒如蚊浓核病毒只感染蚊子不感染人,因此可用来开发环保的生物杀虫剂。但自然界的蚊浓核病毒的致病能力比较低,蚊子往往完成了生长发育、孕育后代后方才病故,这类毒杀工作效果显然很是一般。感染了蚊浓核病毒,往往只有10%左右的蚊子在幼虫阶段死亡,其余“漏网之蚊”继续为祸人间。
专家们通过实验室技术,在浓核病毒中插入蝎毒基因,使基因进行重组表达。加入蝎毒基因后,蚊子的幼虫感染病毒死亡率达80%,加快了病毒的“毒发”时间,提高了蚊虫死亡率。“我们已在实验室对重组蚊浓核病毒的杀蚊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非常理想。”
不过,陈晓光表示,由于技术过于尖端,目前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肯定是难以应用的。如果转基因技术能被应用于灭蚊,这样的基因武器也最好是掌握在专业人士手里为妙。“普罗大众都能使用,说不定培养出一只超级蚊子来。”
城市蚊子也在晚睡晚起
陈晓光教授表示,随着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蚊子也在与时俱进,生存能力和生态习性越来越适应城市生活。20年前在美国几乎见不到白纹伊蚊的身影,但现在它们几乎生活在美国的每个州。过去蚊子吸取血液,会飞到屋外进行产卵,而现在它们也可以呆在屋子里,变成家栖蚊虫。
除此之外,由于现代都市人的夜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关灯晚,睡觉晚,蚊子也开始晚睡晚起,作息也随着人的相应改变,过去只在白天咬人的蚊子现在夜晚也会“出动”。
防蚊归根到底是“治水”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贾凤龙教授多年前做过广州地区蚊子类型与分布的调查工作。“以前广州的蚊子没有这么厉害,有一位老大爷和我说,二十几年前的夏天,搬张椅子就坐在屋外,没有很多蚊子咬他。”贾凤龙解释,现在蚊子的危害,主要与蚊子数量的增长有关。而蚊子之害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市政建设和管理导致的。从前,广州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地下管道,地下管道少,积水就少,“以前的绿地比较多,积水也退得比较快。”
“都说鱼儿离不开水,其实蚊子也离不开水。”蚊子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都生活在水里。专家强调,对于居家而言,“治水”———控制好活动距离数百米的积水,才是防蚊关键所在。
关于蚊子的N个误会
O型血更招蚊子?其实蚊子喜欢嫩的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蚊子偏爱O型血。贾凤龙表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蚊子更喜欢“嫩的”。
“如果你要证明哪种血型的人更招蚊子喜欢,你需要有足够的不同血型的标本进行实验,同时排除其他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科学家曾经做过真人实验,但蚊虫叮咬和血型是否有关,实验结果并不支持该结论。
到底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招蚊子喜欢呢?贾凤龙说,由于蚊子叮咬与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体表的挥发物呈正相关,所以新陈代谢越快的人,越容易被蚊子叮咬,“孩子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群体,越是营养好的孩子越旺盛,也就更加容易吸引蚊子。老人则相对慢得多。”
白天被蚊子咬了? 咬你的可能是蠓
白天常见的是白纹伊蚊,它的背上有白条,足上黑白相间,很多人被它咬了容易“起更大的包”。晚上,广州常见的是致倦库蚊,它是黑白颠倒的家族,被它们叮咬之后,一般人肿块比较小。
广州白天的情况比较特殊,蚊子为另外一种小虫子背了黑锅,这就是“小咬”(蠓)。
“如果你白天在广州市区草地附近遭蚊叮,更大的可能是被‘小咬’干的。”贾凤龙告诉南都记者,由于蠓体形较小,常常只是一个黑点,不易被发觉,而且被咬之后人体的反应和蚊子非常相似,所以不太容易分辨。蠓幼虫生活于潮湿的草根部,而且成虫飞翔能力较弱,因此种草皮的地方蠓特别多。
蠓咬除了让你肿个大包之外,还把线虫病传播到你体内,“但线虫病不致死,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贾凤龙表示,夏天有些人常常莫名发烧,但过两三天自动好了,不排除是由蠓传播类似线虫病的情况。
新闻链接:http://epaper.oeeee.com/G/html/2013-05/24/content_1864231.htm
新闻链接:http://news.smu.edu.cn/mtbk/waixuan/2013-06-18/5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