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期附属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班召开

学校举办首期附属医院管理干部培训
南医讯 (文/ 周伟德) 11月9日,由学校党委组织部、医院管理处联合举办,卫生管理学院承办的学校首期附属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班结课。此次培训历时四周,8天全脱产上课,设有24门课程及参访,旨在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我校附属医院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学校副校长王冬,党委组织部(统战部)部长、校长办公室主任段俊杰,医院管理处、卫生管理学院有关负责人,来自13所附属医院以及我校对口帮扶的韶关市仁化县、梅州市五华县卫健系统以及高州市人民医院、英德市人民医院的53名学员出席了结业仪式。仪式由医院管理处处长谭惠主持。
全体人员观看了培训班课程剪影视频后,6位组长代表各组学员分享了培训感言。结业仪式上,王冬与出席仪式的领导嘉宾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王冬指出,学校高度重视本次培训,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授课,既有国家级医改专家,也有知名医院管理者;既有理论学者,也有经验丰富的一线医院管理者。课程内容紧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主题,内容丰富、实践性强,获得各位学员的一致认可。他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做好医院管理工作应该学习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认真研读学习医改政策。学习是为了增强工作能力,工作实绩是检验学习的标准,他希望学员们把培训期间的所学所获应用到医院管理工作中,推动我校附属医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前沿技术,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发展研修班开班

我校文戈教授作报告
南医讯 (文/图 教学发展中心) 近日,由学校教学发展中心和教务处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发展研修班”举行。学校副校长马骊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开班仪式及研修活动由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万成松主持。机关、学院及附属医院140余教职员工参加了本次研修班。
马骊指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正在深刻影响教育形态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学校高度重视医学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她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并大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推动教育教学创新。马骊指出,学校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出台一系列的举措,希望各位参加研修的学员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开班仪式后,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分享了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龚超、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朱永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李福荣、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影像诊断科主任文戈等分别做了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与科研:前沿技术与实践探索》《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浙大的思考与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人工智能视域下专业课程(群)知识图谱的建设与应用》 《AI赋能医学影像教研创新平台,共创产教研用融合新生态》的报告。
医校共建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

签约仪式现场
南医讯 (文/图 南方日报) 11月26日,广州市正骨医院与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与交流实践基地签约及授牌仪式暨学术交流会”在广东大厦举行。我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陈君、六级管理岗张荣幸,广州市正骨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黄熙谋及医院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参加本期中国政府援外培训项目的留学生代表团共同见证了国际教育与交流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的签署和授牌。会议由广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何锦勇主持。
黄熙谋表示,广州市正骨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携手共建国际教育与交流实践基地,是双方共同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共同开展医学教育、科研合作、临床实践和国际交流活动。
陈君表示,在双方合作框架下,学院将选派更多援外培训学员和外国留学生到医院进行实地参观、开展实习实训和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也将邀请医院领导和专家参与学院组织的全球卫生健康交流合作项目,一起努力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有效传播和可持续发展。”
签约仪式后,广州市正骨医院副院长、黄氏正骨疗法第五代传承人、正骨手法研究室负责人霍力为作黄氏正骨流派发展历程汇报。在互动问答环节,黄熙谋和霍力为耐心解答了留学生们关于中医正骨手法的疑问,精彩的交流获得了在场留学生的点赞。“我们今天上午参观了医院的科室,见识了中医针灸的治疗效果,感觉非常神奇,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来自卢旺达的学生天泽说,他就读于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经过这次交流学习之后,他对中医正骨的治疗方式有了更丰富的了解。
实习见闻录
专业与关爱,成就母婴平安

单哲群收到感谢锦旗
2024年9月,作为一名护理学院 2021 级助产学专业的实习生,我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踏入了我校深圳医院产房。每一次迎接新生命的诞生,于我而言都是一次神圣而庄严的使命,而最近我收获的那面锦旗,更是这段实习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1月16日下午,一位产妇被推进了分娩室。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镇定且专业,全程紧紧陪伴在她身旁。我先仔细地调节了室温,确保环境舒适宜人,不会让产妇因为过热或过冷而增加不适感。随后,我轻轻地调整床位,让她能找到最适合生产的体位,每一个动作都尽量轻柔而舒缓,希望能借此传递给她一些安心的信号。在指导产妇用力时,我一边耐心地讲解技巧,一边密切关注着她的状态。当我察觉到产妇宫缩不理想,情绪逐渐焦虑时,我蹲下身来望着她说道:“你做得很棒,你现在只需要全身心地用力,你的每一次宫缩都是宝宝在努力奔向你,再坚持一下,咱们马上就能迎接小宝贝了。”听到我的声音,产妇微微点头回应着我的鼓励。我手里握着纸巾和热水杯,给她擦汗,时刻留意着产程的进展,当发现情况不佳时,我迅速将情况汇报给我的带教老师钟伟群。老师检查后,面色凝重地告知产妇宝宝的头下不来,如果再试十分钟还没有进展的话,可能需要侧切。产妇的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恐与无助。我鼓励她:“你可以的,我们再试一次。”那一刻,我不仅仅是一名实习生,更像是她并肩作战的战友,给予她勇气和力量。产妇深吸一口气,在我的陪伴下,拼尽全身的力气。她紧紧咬着嘴唇,双手死死抓住床单,每一块肌肉都在用力,我在一旁目不转睛地关注着她,并不停地为她加油打气。终于,在这一次强有力的宫缩和产妇的全力推动下,宝宝的头顺利娩出,紧接着,产房里响起了那声令人激动不已的响亮啼哭声。那一刻,产妇脸上满是泪水与欣慰,我也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充盈着难以言喻的喜悦与成就感,庆幸自己能陪伴她度过这一艰难的时刻,见证新生命的降临,母婴平安。
我深知自己能在实习中有如此表现,离不开带教老师钟伟群的悉心指导。从最初踏入产房,钟老师就从最基础的产房规章制度开始,一点点地为我讲解,让我明白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母婴的安全与健康。在接生操作技巧方面,她更是亲自示范,从器械的准备到每一个细微动作的要领,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而在与产妇的沟通交流上,钟老师更是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都可能成为产妇在痛苦中的精神支柱。在她的耐心教导下,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懂得了如何去关爱和尊重每一位产妇,如何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助产士。这面锦旗,不仅仅是送给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感恩与回报,是对深圳医院教学团队精心培育的肯定。
如今,这面锦旗挂在产房的一角,它时刻提醒着我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年级骨干,更应展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骨干的引领力量。我相信,在学校学院的精心培育下,未来会有更多如同我这般怀揣梦想与热情的优秀助产人才走向岗位,用我们的专业与爱心,为母婴健康事业不懈努力,让南医精神在每一个医疗角落熠熠生辉,为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保驾护航,书写更多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
(护理学院 单哲群)
理解与信任,让患者畅听无阻

黄晓萌(左一)跟随出诊
今天,我有幸跟随珠江医院耳科副主任医师舒繁出诊,这次门诊经历让我对临床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我们从早上8点一直忙碌到中午12点20分,接诊了43位病人 ,这让我感受到门诊工作的高强度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尽管此前我大致了解过医生繁重的工作量,但亲眼目睹这种无间断的接诊过程让我更敬佩医生的专业能力。
整个上午,诊室外人潮不断。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上演着各式各样的人生故事。有的患者神态轻松,话语中流露出对疾病的乐观,一位阿姨在了解到其听力可能恢复无望仍旧坦然面对,唯一的疑惑便是会不会影响自己参加冬泳。有的患者脸上写满了担忧,一位突遇听力减退的高中生一进屋便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的状况,其母亲在一旁眉头紧锁、言语急促,直至得知孩子只是因为耳垢堵塞导致的问题后才松了一口气。
看见这位耵聍栓塞的高中生,让我回想起了自己的经历。中考前三天,我突然出现右耳听力明显下降和阻塞感,全家人都非常焦急,生怕影响到我的中考,尤其是英语听力考试。耳科医生只是用耳内镜稍微观察了一下,就笑着告诉我们,只是简单的耵聍栓塞,去冲洗一下取出来就好了,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我的听力立马得到了恢复甚至比过去还有所提升。因为这个事情我开始向往医学,一个小小的四方诊室,几样简简单单的工具,一位身披白衣的医生,几句专业严谨的安抚,真的就能在人们因病情紧张焦虑时带来极大的缓解,从那时候起我立志学习医学,去治愈患者的伤痛。
面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舒主任展现了良好的沟通能力。他用充满温度的语言有效地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并引用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向他们展示康复的可能性,给予病患希望之光。这样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医疗过程中,倾听与安慰不仅是极其关键的一环,而且短短数分钟的交流,不仅能建立起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还能显著影响患者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认知和态度。
患者认知水平的差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患者对自身的病情和诊疗过程有所了解,会主动询问治疗细节和预后情况;而另一些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几乎一无所知。针对不同病患,舒主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信息转化为患者容易理解的形式。例如,在向一位不了解咽鼓管为何物但仍希望继续接受鼓膜穿刺治疗的中耳炎患者解释时,舒主任巧妙地将其比喻成“洗碗槽的下水管”,指出治疗的根本在于疏通这条“下水管”,而重复进行鼓膜穿刺就像是不断地用水勺舀走水槽中的积水,这只是暂时缓解症状,并未解决问题的本质。“只有确保‘下水管’畅通无阻,才能避免积水再次出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得患者更容易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还增强了他们对医生的信任感。
门诊的学习锻炼让我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了更实际的理解。作为未来医生的我们职责远不止是应用书本知识去诊断开药或者手术,而是要迅速判断、有效沟通,以最快速度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的人。面对患者情绪各有不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和理解能力调整自己和对方的沟通方式,确保每位患者能够在信任医师的同时,听懂并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第二临床医学院 黄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