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劳动模范
生命的重托叫“责任”
——记珠江医院方驰华教授
他说:“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 ,他在全国率先推出“患者优质服务链”、邀患者及家属参加术前讨论等创新性服务,带领的学科连续八年实现“零投诉”。
他说:“做事知不足,做科研要不知足”,他在数字医学肝胆专业锐意探索,勇攀高峰,创造性开拓了三维可视化仿真手术技术应用于肝胆胰外科疾病诊疗的全新研究领域,是我国数字医学技术临床应用研究的先驱者。
他说:“做人,就要把责任担在肩上。”他乐于进取、敢担风险,挑战疑难病例,成功实施多项全国首例手术,无论从军、从医、从教身处哪个角色,他总是想方设法尽力做到更好。
方驰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省高教委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教学名师,中国医师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科技一等奖获得者。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诊治和医学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他始终以一颗“悬壶济世、普济苍生”的医者仁心,践行着“珍爱生命、崇尚科学、乐于奉献、团结进取”的核心价值观。
在他的心中,生命的重托叫“责任”!
把麻烦和风险留给自己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大医院人手紧张、工作繁忙的现状下,意味着医护人员的更多付出。方驰华要求科室一切工作首先考虑怎么方便病人,“病人把生命都交给我们了,就应该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总是这样教导手下的医生护士。
为进一步优化科室临床医护路径,提升医护质量,他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患者优质服务链”模式,出台了 “患者优质服务链”细则和管理办法,将医护服务范围从以往的病房、病床服务延伸扩展到入院前患者门诊就诊——办理住院手续——住院期间医护活动——出院手续办理——出院后随诊等一条龙服务,病人床头设置标注有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手机电话等信息的“温情告知卡”,每个环节首诊负责、专人跟踪、效果评价,一环扣一环严格落实服务细节,涵盖医疗诊治、科研工作、教学安排、护理工作、医德医风和作风建设等,为病人提供全程、细致、体贴、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受到了病人、家属的高度赞誉和一致好评,医护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连续8年无一起医疗纠纷,投诉率保持为零。2011年5月健康报以《广州珠江医院肝胆一科率先推出患者优质服务链》为题进行了报道。
在外科治疗过程中,病人最担心的就是手术效果和过程是否顺利。由于医学信息的不对等,大多数患者和家属对于医生的“术前告知” 只是被动接收。如何实现有效沟通,让患者放心手术?方驰华大胆推出“邀患者家属全程参加术前讨论”的服务,科室利用该科国家863科研项目成果——数字医学3D影像技术,在术前讨论中用电脑三维重建图像技术模拟展示手术过程,告诉病人及家属手术怎么做,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哪,让病人、家属对手术有直观、客观的了解,消除疑虑,增进理解,更好地理解配合医疗过程。此招非常受病人和家属欢迎,效果立竿见影。但很多同行不禁为方驰华捏了一把汗,觉得他这样把什么都告诉病人,很容易自惹麻烦。但方驰华表示,虽然让患者家属参与术前讨论在无形中给了医生很大的压力和考验,但病人放心了,沟通融洽了,康复更顺畅,“把风险和麻烦留给自己,相当于请病人、家属随时监督,也鞭策我们更加严谨细致把工作做好” 。
在手术刀上镌刻爱与忠诚
方驰华挚爱着这份职业,他常说:“在手术台上是我最快乐的时光”。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敢于亮剑,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坚持着百分百的抗争。
24岁妙龄女阿昕离奇昏迷3个月,生命危在旦夕,所有现代化检查找不到昏迷原因和明确病灶。方驰华判断阿昕很可能是罕见的成人弥漫性胰岛细胞增生症,医学上此种疾病常规需手术探查才能明确诊断,但手术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方驰华凭着准确的判断和丰富的经验,决定冒险为阿昕手术。他大胆采用微创的办法,手术中分段采取脾静脉的血液测量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来查找病灶,最终确定病灶位于胰腺体部,他果断实行胰腺体部切除术。术后的病理结果证实了方驰华的术前判断,术后第5天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手术成功了!阿昕的命保住了,但她的脑电图依然提示为去皮层状态,能否恢复意识,却是个世界性医学难题。方驰华联合神经内科专家,为阿昕制定了一套量身定做的康复治疗方案,通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家人的守护,奇迹终于出现,昏迷3个月、医学上诊断为几乎不可能恢复的“植物人”,竟然站起来了。阿昕的完全康复震惊了业界,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均以“用爱唤醒沉睡的生命”为题进行了报道。
37岁的彭先生被多家医院诊断为胰腺癌,同时告诉他已是晚期,切不掉了。濒临绝望的他无意中看到了方驰华采用数字医学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治的应用研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上门来。住院后的CT检查,影像诊断仍与那几家医院类同,巨大的肿瘤显示已侵犯病人门静脉及下腔静脉。方驰华不甘心,他采用自主开发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对病人腹腔脏器和血管进行了三维重建,通过仔细分析,他发现病人肿瘤对血管管腔是压迫,而不是侵犯,很有可能不是癌症而是良性肿瘤;这个消息震惊了病人、家属。经过充分沟通,方驰华决定进行手术。由于肿瘤的巨大体积和特殊生长部位,10余个小时的手术过程虽困难重重。但方驰华最终将肿瘤成功分离下来,手术和病理结果完全颠覆了先前几家省级医院的权威判断,肿瘤证实为良性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在数字医学领域闯关领舞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更是方驰华从医的初衷。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诊疗技术,才能更好的履行职业赋予的责任。
从获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的“三管—孔—脏器”显露技术,到国内首创的在减体手术联合术中使用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从独创围胰腺区域性微创技术+DDFA方案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到世界首次将数字医学应用于肝胆胰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挑战,让方驰华深刻地感受到,身为临床医生,必须明确“以临床需求为科研方向,以科研促进临床”的原则,才能实现医疗工作与科研之间的平衡和突破。
外科手术需要基于对患者病灶的充分了解,以确定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然而,单纯的CT数据即使再精确也缺乏立体感。大多时候,医生只能在脑中形成大致的抽象模型。
2002年,他师从中国“数字人”之父钟世镇院士攻读博士学位,跟随老师进行了中国数字人的研究,敏锐地察觉到将数字医学引入肝胆胰外科疾病诊治的可能。2005年,他联同影像学、解剖学和计算机等专业专家组成团队,开展了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
历经十年披荆斩棘的探索,方驰华于2009年成功突破了活人体腹部脏器亚毫米图像数据获取的瓶颈,领衔开发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通过此套软件,可对肝胆胰外科疾病进行快速的三维重建以指导临床诊断,更可进行术前仿真手术以确保手术质量,革命性地改变了肝胆胰外科医师传统诊疗模式,有效提高了疾病诊断正确率,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在我国真正实现了活人体个体化解剖数字化、诊断程序化和手术可视化,为我国数字化肝胆胰外科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依托此技术系统,2015年4月22日,方驰华成功完成国内首台肝脏3D打印指导复杂肝切除术;科室开展的48项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我国专业领域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指导本科生参加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全省特等奖第一名和国家级铜奖;主编出版了全球首部《数字肝脏外科学》专著,牵头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2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20篇。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两次专题报道我院肝胆一科方驰华教授数字医学仿真手术技术,专题片入选中宣部向十八大献礼《科技改变生活》百集系列专题片。
在方驰华的作息时间里,没有上下班时间,每天他是全科第一个到科室的,每晚几乎忙到夜深才离去。临床科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副主编……众多的任职后面,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心血付出和满负荷忙碌。方驰华任何时候给人的感觉都是充满信心、干劲十足,他说:“生命相托,职责所在。能尽心尽责干点事,这样活着,心里踏实!”
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
责任 能力 奉献
——记珠江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漓
李漓,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1989年第一军医大学护校毕业后,在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工作至今。1997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肾移植科及谊侨科外科病区工作了7年。1998年担任谊侨科病区护士长,2003年调入护理部工作,先后担任助理、副主任,2010年8月至今担任护理部主任。
不断学习进取 具有国际视野
在同事和病人的眼里,李漓和蔼、低调、谦虚,象邻家姐姐。近距离接触后,更会感受到她的严谨和专业。从当护士的第一天起,李漓就要求自己,不但要多学多做,提升巩固自身业务水平,更时时刻刻要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照顾护理每一位患者。因工作出色,她毕业后第3年就被评为珠江医院“十佳护士”,此后多次获评“先进个人”等荣誉。
在谊侨科担任责任护士期间,李漓护理了一位美国婴儿。当时她刚在儿科NICU完成3个月的轮转,不仅头皮针穿刺技术娴熟,还能用英语流利地与家属沟通,专业细心的护理使她深受家属信赖,患儿妈妈说如果没有看到李漓上班,她们会感到不知所措。但她也告诉李漓,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美国的护士已经普遍使用留置针了,而国内很多医院还没有开展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件事促使李漓意识到要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就必须开阔眼界与国际接轨,必须要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从那以后,她更加勤奋努力,考取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回院工作3年后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她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成绩也非常优秀。2006年、2013年,医院选派李漓先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护理学院及附属医院、堪萨斯慈善儿童医院研修。有机会与美国知名的老年、疼痛及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习交流,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建立了持久的专业联系。2006年至今,她受聘为爱荷华大学护理学院兼职助理教授。与爱荷华大学护理学院合作,成功申报国际课题3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5篇,在国际会议交流论文1篇。先后担任6位国外专家来华授课的现场翻译。2015年,国际护士会在瑞士举办全球护理领导力培训,共有94名护士提出申请,专家匿名评审遴选出24个国家和地区的30名资深护理领导参加培训,李漓是获得全额资助的10人之一。
开展循证实践 持续改进质量
李漓经常到科室巡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指导护理工作,鼓励护士开展循证实践。循证实践是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决策的过程,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整合研究和其他最佳证据的能力,结合自己的临床专长和患者价值观及喜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为了提升循证护理实践水平,她注重营造循证实践的氛围,举办循证护理实践专题培训,组织护理质量改善及循证实践项目的申报和评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天,医院收治了一位肋骨骨折、腋神经损伤的中年女性患者,入院时主诉重度疼痛。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逐渐康复。然而,在患者受伤后第六个周末上午,值班护士求助说患者前晚与家属吵架,一直拒绝进食及治疗。李漓接到科室电话,立即赶到科室,见患者紧闭双眼,不与任何人交流。她轻声呼唤患者的名字,问是否不舒服或疼痛。患者点头,但仍然不愿睁眼,说“没有用的。受伤后本来好些了,现在又这么痛,肯定是治疗效果不好了”。由于平时就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李漓说“请再相信我一次好吗?”患者点头同意。李漓马上让护士拿出面部表情疼痛量表,患者评估其疼痛强度为8分(重度疼痛),并说感到很无助。护士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患者疼痛情况,与此同时,李漓帮忙联系请麻醉科值班教授会诊,为患者静脉用镇痛药。下午3点,患者家属通过护士站的电话,专门给李漓打电话表示深深的感谢,说患者感觉好多了,吃饭了,也继续接受治疗了。
2010年以来,她带领团队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医院先后荣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广东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等称号,神经外科三病区获评全国“优质护理示范病房”。
搭建发展平台 帮助护士成长
一支优秀的护士队伍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医院成立了护士委员会,注重对护士的人文关怀。每年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李漓都亲自授课,激励他们加入珠江护理团队,成为专业优雅的护士。医院在护士的进修培训、奖励评优等方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且向临床一线倾斜,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每年以庆祝国际护士节为契机,评选表彰优秀护士和先进护理集体,通过组织专题音乐会、拍摄专题视频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2012年,医院组织了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李漓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从课程设置、理论授课到赴港见习培训等全程跟进,确保培训质量,培养了27名重症监护骨干。
李漓利用大学附属医院这个良好的平台,多途径协助联系选派护理人员赴美国、德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学习。她从联系沟通、学习计划的制定、电话面试指导等方面,都手把手地指导帮助护士,使护士勇敢地跨出国门,开始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步。为了帮助护士提升英语交流能力,她积极联系外教培训英语,还利用晚上的时间亲自为护士培训英语。十二五期间,医院选派近60人参加了重症监护、老年、糖尿病、伤口造口等专科培训,80余名护士出国(境)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素质。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专业上有所进步,也要牺牲更多的业余时间。她经常利用晚上、早上和周末的时间,为中英文杂志审稿,指导帮助同事修改论文或集体备课,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与同事一起讨论专业问题等。同事们发现,晚上给李漓发邮件,第二天一上班就收到了反馈意见,原来,她经常早上不到6点起床,阅读文献或思考处理工作事项,到8点上班前已经工作了1个多小时。
在她的指导下,护士获得了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建功标兵”、“广东省优秀护士”、“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广东省女职工医疗护理岗位创新技能大赛一等奖以及美国雏菊(DAISY)优秀团队奖等荣誉。培养1名学生获得了2014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教研促进临床 提升专业水平
李漓认为,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护理骨干,在确保临床护理质量的同时,应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她被聘为南方医科大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全英授课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开设了《老年护理学》、《疼痛治疗护理》两门公共选修课,为临床护理骨干搭建了讲授大课的平台。因教学工作出色,获南方医科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护理科研是临床护士的弱项。李漓认为,护理科研应结合临床需求和个人的兴趣,选择优先研究的重点,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收获。为了提升护理人员的科研水平,近年来,她每年组织护理科研能力培训,对护士科研选题、实施及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指导。她经常启发同事发表新见解,鼓励护士用新手段、新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护理人员积极开展用品创新,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广东省护理用品创新大赛及护理技术创新等奖项。医院先后成为广东省临床护理带教师资培训基地、广东省老年及肿瘤等领域专科护士培训基地。2012年,医院临床护理获评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近15年来,李漓以疼痛护理为主要专业方向,主持各类课题12项,其中国际课题4项、省级课题4项。参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0篇,SCI收录6篇。2008年入选南方医科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库。2016年,李漓因在疼痛护理实践及临床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获国际疼痛研究学会疼痛研究与管理杰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