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医科大学报》数字版链接:nfydbao.cuepa.cn/index.php
三附院成省内首个按“新国标”评定的三甲医院
医院“改嫁”:丑小鸭如何熬成白天鹅?
“一只丑小鸭,8年抗战,终于熬成了白天鹅!”金大地感慨地说。
1月8日,三附院正式挂牌“三甲”。这是广东重新启动医院等级评审后,全省第一家按照国家新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评审通过的医疗单位,含金量很足。
作为院长,金大地抑制不住兴奋。这位有“广东骨科第一刀”美誉的名医,年过半百受命接任院长,跟同事一起,把这家只有150张床位、190多个工作人员、仅靠体检业务维持的小企业医院,变成以骨科为龙头的三甲综合医院。骨科界的顶级国际会议“SICOT世界骨科学术大会”今年9月将在该院举行,届时将有近万名海内外嘉宾齐聚广州。这也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难点。广东省近日提出,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部分国企所属医院转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群众看病难。
“南医三院是一个很成功的医改样本,转制经验值得研究推广。”广东省医改办主任、省卫计委副主任黄飞对南方日报记者说,南医三院可谓省内改制发展最成功的医院之一,走出了一条依托医科大学、重点专科带动的新路。
改嫁:企业医院“断奶” 转制交给医科大学
对胡海源而言,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华瑞医院(后更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的任命来得有些突然。
那天晚上,他来到位于广州市中山大道边一深巷内的医院,发现医院楼宇陈旧、地方狭小、设备欠缺,而且人才匮乏、技术落后,他心里不是个滋味。
这家医院叫“广州邮电医院”,成立于1953年,前身是国民党战区的野战救助所,几十年前就有了X光机,随后成为矿务局医院,之后又变身为广州邮电局医疗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广州邮电医院的发展无可避免地陷入尴尬局面: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增多,电信、邮电、联通企业成为各大医院争夺的大客户;另一方面,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仅处于从属地位,不能指望其医疗设施、医师技术水平与地方专业性医疗机构比肩。而且,企业医院并非企业的主营业务,却永远是“花钱的主”,加上企业上市必须剥离社会职能,电信提出让邮电医院自寻出路,改制成为其不可避免的选择。
过去,电信每年要给医院补贴上千万元,但从2000年开始,这个“母亲”决定渐进式“断奶”。不过,让“老邮电”员工庆幸的是,“娘家”准备了一栋13层的住院楼作为“嫁妆”。
可是,问题来了:“嫁”给谁?
出路有几条:民营资本注入,“广东省建筑中心医院”走的就是这条路,成了民营的“广州民生医院”;或者交给政府,变成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还有一条路,就是“嫁给”大学。
正在此时,南方医科大学抛出了橄榄枝。业界人士分析,这是一种双赢机制,邮电医院要谋求更好的发展,会考虑大学带来的品牌效应,而转制后这一医院也必然承担教学职能,倒逼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南方医科大学看来,学校从军队转到地方的发展战略就是继续做大做强品牌,适当扩大规模和增加附属医院。
2007年4月,广州邮电医院正式脱离省电信系统,整体移交南方医科大学。双方约定,广州邮电医院成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后,医院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划拨等和南方医大各附属医院享受同等待遇。
破局:广发英雄帖 引进117位高级专家
移交之初,医院的老员工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担心:过去是企业医院,医生是小剧团的一号主角,如今好比到了省城大剧团,只能跑龙套了,待遇也是个未知数。
对此,医院的做法是:技术水平较高的员工给予相应平台使之继续提升;技术水平略逊的员工适当予以调整岗位;年轻医生则外派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
然而,年轻医生从进修到成长成才需要一定的时间。医院要尽快步入发展快车道,一些重量级的专家必不可少。
2008年,在业界声望甚高的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金大地,被南方医科大学领导班子委任为南医三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和胡海源等党委一班人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广发英雄帖。
8年间,南医三院先后从南方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中山医、广医系统调入20余名专家教授,从湘雅医学院、国内知名大学附属医院,甚至是从国外引进人才,如著名的骨科专家蔡道章、肾内科专家邹和群、妇产科专家郭遂群等,引进的高级职称专家117名,并形成了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技术骨干队伍,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8%。仅2014年,南医三院就有11位医生成功晋升为高级职称。
骨科专家蔡道章是从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的“高位”上调来的,这在业界引起震动。“别人问我们是怎么挖人的?我笑着说,其实我们就在‘真功夫’吃了一顿快餐。”胡海源说,“他真是奔着事业来的,这里可以搞大骨科。他办起了谋划已久的运动医学专科,当上了省级主委,现在恒大足球队的队员也来我们这里做保健。”
“骨科龙头专业带动作用很突出。现在,我们年手术量接近1万台。”金大地说,“骨科床位占总床位数超过1/5,骨科的几位学科带头人也成为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
2013年初,南医三院获批加挂广东省骨科研究院,成为国内首个省级骨科学高级学府、医疗中心、研究和培训基地。今年9月,南医三院将负责承办第36届“SICOT世界骨科学术大会”。
蜕变:大胆贷款3亿 门诊楼从深巷里搬到大路旁
医院蜗居在深巷,房舍低矮陈旧,而不远处就是中山大道,高档社区密布,居民健康服务需求高,可谓“冰火两重天”。
如何改善病人就医环境是一个大问题。金大地设想,若在路口建一栋新门诊楼,配上500张病床的新住院大楼,可吸引番禺、中山、东莞等地病源。
恰逢医院的“邻居”——紧邻中山大道的通讯设备厂有意出售几栋厂房,医院党委商讨决定贷款3.25亿元,购买这些厂房建新门诊楼,解决医院巷子深、地盘小的问题。原本根基薄弱的医院必须负债发展,但没想到这个决定得到了职工的拥护。大家认为,转型后,医院服务对象自然是社会公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
事情很快上了轨道。在连续施工奋战268天后,高8层、占地20多亩的欧式门诊大楼赶在广州亚运会开幕之前投入使用。医院还聘请南方医院和珠江医院各专科退休专家前来开诊。
转眼8年过去了,医院业绩提升明显:床位数从150张增加到805张;学科从零星几个增加为40个;收入从5000万元增加到6.2亿元。8日,南医三院正式挂牌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是医院等级评定重新启动后全省第一家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的医疗单位。
“当我们只有6000万元业务收入时,就开始规划8个亿的大投入了,今天想来,这有点像一场赌博,但是敢拼才会赢。”金大地说,“我们至今还缺钱,但公立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我们坚决不过度医疗、不开大处方,甚至检查还给打折,采取的办法是让利做量。‘三甲’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南医三院要真正地脱胎换骨,是一场持久战。”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指出,医院转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选好婆家、找对能人,不盲目搞大综合,而是做好大专科、重点突破。南医三院的经验值得其他转制医院学习。

门诊大楼
文/图 由三附院提供
首个二级心理辅导站成立
本报讯 (通讯员/王黎 许丰)1月15日,人文与管理学院心理辅导站——心语工作室正式成立。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姜虹,学生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安排,我校首个二级心理辅导站在人文与管理学院挂牌成立。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中的重要枢纽,对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预防、发现、解决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初步干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心语工作室成员主要由学院辅导员、聘请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和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组成,旨在培养和打造一支积极活跃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队伍,为同学们开展朋辈辅导交流。
人文与管理学院心理辅导站于去年9月筹建以来,目前主要接受学院学生个体预约咨询:来访者可以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下向辅导员老师倾诉学业困惑、就业压力、情感困扰……在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加面对逆境的勇气,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我校与白云区检察院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启动
本报讯 (通讯员/于荣华)1月13日,学校与白云区人民检察院举办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启动仪式。学校党委副书记姜虹代表学校与白云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局长陈焯霖共同签署《关于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加强联系和配合的意见书》,标志着该项工作正式启动。
学校和白云区检察院共同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联络机制。今后,“检校”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通报,白云区检察院将协助学校建立健全廉政防控机制,并对涉及人、财、物管理如组织、人事、基建、招生、采购、财务、后勤等重点部门的运作机制及规章制度进行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学校完善有关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同时,白云区检察院将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廉政教育,学校将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到白云区检察院接受现场警示教育。
英语“小班教学”教改初见成效
本报讯 (通讯员/南宣) 近日,从外国语学院获悉,2015春季学期,2014级学生的大学英语“小班化”教学将全面铺开,分成12个平行班,彻底改变以前“百人上课,教学两难”的庞杂局面,将班级规模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左右,教师和学生有效交流的机会将大幅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本学期对市场营销、法医学、口腔医学和药剂制剂等专业进行了改革实践,实行“小班教学”,以“小、实、活、新”的形式和特点取得良好效果,有力促进了我校大学英语教改的实质性进展。
我校“小班教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小。每堂课学生数量由100多人缩减为30-60人,提高了教学覆盖率;二、实。学生可利用各类教材所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教师上传的网络课件、网上多媒体教案等进行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三、活。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特点进行灵活分班,开展有针对性、个别化教育;四、新。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
10名药学学子获“施美药学奖学金”
本报讯 (通讯员/苑琳琳)1月8日上午,药学院举办“施美药学奖学金”颁奖仪式,10名优秀同学获此殊荣。
该奖学金是广州施美药业于2014年在药学院设立,该公司董事长江鸿表示,明年资助额度将提高到10万元,并扩大获奖学生的范围,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
颁奖典礼上,副校长文民刚宣读了客座教授聘请文件,并代表学校向江鸿颁发客座教授聘书。随后,江鸿和药学院院长刘叔文为获得本年度“施美药学奖学金”的10名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学金。
颁奖仪式结束后,江鸿为在场师生进行了一次创新创业讲座。他分享了自己作为中文系毕业生跨领域办起施美制药公司的创业故事以及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
公卫学院表彰“十佳”学生
本报讯 (通讯员/陈祖仪)1月6日晚,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举办2014年度学生工作总结大会暨“十佳”学生颁奖典礼。
会议对学院一年的学生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为“十佳学生”车颖、陈沛良、湛永乐、王雅宁、廖启彬、陈启伟、陈湛勇、甘燕霖、李艳敏、卢敏贞等同学颁奖。
“公卫学院十佳学生”评选活动在全院2010-2014级学生间展开,评选标准包括学习、敬业、自强、志愿、科技、艺术、体育以及创业等。学院针对十佳学生候选人在团委微信平台进行了网上投票,根据投票结果以及学院领导、老师的严格考评,最终确定了“公卫学院十佳学生”。
“模拟法庭”开庭

本报讯 (通讯员/范媛媛)1月7日,由人文与管理学院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模拟法庭”活动在国际会议厅开庭,学院领导、法学系部分老师和广东省知名法官律师到场,现身说法,全场200余名师生共同观摩。
本次模拟法庭选取了两个案例,由2013级法学相关专业学生出演,法学专业同学还原民事案例,讲述痛失爱儿的医事纠纷案件。卫生法学专业同学选择的是更为严酷的刑事案件,讲述的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顺德区法院法官和广东金桥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分别就2个案例给出了点评,肯定了同学们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于法庭现场的把控能力。同时也指出了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和控辩各方在法庭调查以及法庭辩论阶段需要完善的细节,对同学们启发颇深。
我校举行第18届冬泳赛
本报讯 (通讯员/樊文娟 图/龚杰)1月3日,冬季难得的晴好天气,顺德校区200多名运动员及游泳协会工作人员来到校本部游泳池,参加第18届冬泳赛。
下午2点40左右,钟世镇院士在校体育部部长杨小勇的陪同下来到游泳场地,为运动员们加油打气。18年来,钟院士每年都亲临冬泳现场,为学生加油鼓劲,用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教书育人,同学们深受鼓舞。3时整,钟院士一声令下,打响了冬泳响亮的一枪,运动员们纷纷下水,宁静的泳池顿时热闹起来,仰泳、蛙泳、自由泳,大家花样翻新,在水里体验着搏击前进的感觉。
冬泳赛由体育部主办,游泳协会承办,走过了18个春秋,先后有3860名同学参加了冬泳。本次活动持续将近1个半小时,工作人员组成急救队,较好地维持了现场秩序,避免了突发状况的发生。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学校还设置了创新学分,对参与的同学予以鼓励。

钟世镇院士到现场为冬泳运动员加油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