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报》数字版:nfydbao.cuepa.cn/index.php
海子和我
□ 基础医学院 张文清
今天是海子的祭日。1989年的这一天,他就这样走了。
两个月后,他带上了他的兄长一禾,去见但丁和歌德了。
如果我说我和海子不认识,那么一定有人笑我无知。
如果我说我和海子认识,那么我一定笑自己浅薄。
在天涯,我读了余徐刚先生的《海子传》数遍。他说,“若干年后,我们在恍惚与困惑和不解中格外懂得了珍惜:失去了海子,人类便失去一位天才;失去海子,我们失去理想的精神家园;失去海子,诗歌王国里失去了永久的回声。”所以,我不可能认识海子,他是诗国的王。
可是,我的确是认识他的。我的家距离海子的家只有一河之隔,都是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不同的是,他在查家湾,我在金拱。他是1964年生辰,我是1965年。他上的是高河中学,我上的是安庆一中。这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之一。1979年15岁他上北大法律系,我1981年16岁去了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这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之二,没能上北大,没能改为文科。当他87-89年在格尔木、西藏、敦煌神会的时候,我也正好毕业分配在这三个地方长期工作或短期锻炼,这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之三。三次的擦肩而过,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幸好,每年回家我都能到独秀先生和海子先生的墓上献上一束野花。
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5年,于是他曾自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5年。但是他未及写满15年便过早地离去了。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
海子的童年就是我的童年。可是,我的少年青年就无法象海子那样蜕变了。唯一我比他多的就是苟延的青年和中年,或许还有残喘的老年。在网上我能看到少数的青年用接近恶毒的语言贬低海子的时候,我的心就流泪。我不知道这些恶毒的人在若干年后死去的时候,除了留下能分解成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尸体以外,能不能也如海子留下200多万字的王的作品和精神或者其它?
祭奠海子,不是祭奠他的死,而是祭奠他的生。至少,今天,此刻,他让我记得去好好生活,去努力工作,去教育孩子,为自己,为人类。
海子,我的王者,安息!
清明随笔
□ 宣传部 张小平
又是清明,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故乡,家人们十分重视,一般在清明前一天,早早的,子孙们相约,在长辈的安排下,提着香火、祭品,去往祖先的故园。行礼,作揖,烧香,叩头,这之后,长辈们会絮絮叨叨说些故人们的事,或许吐出一份思念、一份伤心。子女辈在烧尽纸钱后,或踏春和日丽中,相互商讨一些家内家外的事;孙孙辈则戏追风筝,燃点烟火,追戏打闹,有的还会争讨碑前的祭品,整个过程表现出家和、礼兴、孝善、仁爱,这个节日仪式其实渗透在汉民族人的骨髓里,一直左右着我们。
清明,也许传承的孝道、尊长以及给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带来的和顺,远远超出了节日本身。两千多年来,炎黄子孙代代传承,尊重的是民俗,养成的是民风,承袭的是“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清正廉明的英魂。我们可以折一枝“清明柳”,踏春“足下”、“寒食”中感觉岁月千年,古风悠来。沿途的田野,焕发着油菜花的香味,油菜花的黄是那种铺天盖地的菊花黄,天清地明,花草戴孝,万物生长,何等清明也!
过去的清明,还有一些古俗,如打秋千、戴柳、射柳、携友结社等,两千多年过去,人们尊重历史,将清明和着季节演绎成传统,汇合成亲切,交融成文化。
清明是情感,清明有诗,唐人杜牧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令多少代炎黄子孙如梦如归。
清明是历史,清明有画,宋人张择端一卷《清明上河图》,山庄、河流、世景与民俗民情,描绘了真实的过去。
清明是文化,清明有缘,万物复苏时,华夏儿女,都在回归家园,拜祭先贤,以励后志。
生命的敬畏
□ 公卫学院2012级 朱晔丽
我曾见过飞蛾破茧而出的一瞬,它骄傲地抖动着皱褶的翅膀,仿佛重获新生一般,我也曾听过飞蛾扑火的故事,它倔强地扑向熊熊燃烧的火焰,视死如归般的壮烈。
我曾看过大地回暖之时光秃秃的枝桠吐出一抹抹新绿,纤尘不染,昭示着春天的降临,我也曾看见随风翩跹的落叶,身披一袭金灿灿的衣裳上演着生命最后的篇章。
我曾目睹过手术刀从皮肤划向子宫,断脐,一个崭新的生命来到这世上,伴随着响彻医院的第一声啼哭,我也曾送走过病榻上与死神做过最后挣扎的亲人,恸哭不已。
诞生,消逝,最美的风景不过于生命。
我感叹于那构思精巧的细胞,在染色质的引领下,每一种细胞器都恪尽职守,执行着各自的使命,分裂,分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都精准无比。
我感慨每一个生命都被赋予上一种独特的性格,无论是小草的卑微,还是鲜花的夺目,都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惊叹于大脑神奇的构造,它可以控制着生物的一举一动,调控着生命的正常运转,它赋予了人类特有的思维,让我们有幸得以见证那些伟大的思想、不朽的生命。
有时,我会盯着家中的小狗发呆,在我与它眼神交汇的那一刻,我总是在想它又会在想什么,因为好奇与未知,所以敬畏;有时,我会被罗布泊旁那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杨所震撼,被跪乳的羔羊、反哺的幼鸦所感动,因为生命可以如此不屈的存在,所以心生敬畏;偶尔,我会感慨命运,梵高用向日葵鲜艳明快的色彩诠释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用深邃立志的文字昭示真正的生命永远不会为枷锁所困,屈原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做出了生命与思想的抉择,因为生命可以塑造命运,所以敬畏。
可惜,生命总会被流淌的岁月带走,当草木枯荣,繁花凋零,脸颊爬满了深深浅浅的沟壑,死亡的讯息也就不再遥远。
但是,即使毁灭成灰烬,也要无所畏惧,因为,我曾经活着的时候被这个世界敬畏过。
清明雨纷纷
□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1级 陈敏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是某种意义上的团聚,是活着的人与逝去的亲人一年一度的聚首。许是这场聚会注定了阴阳相隔,注定了今生不再见,所以每逢清明时节总是细雨纷纷,如同那些思念而悲伤的泪水汇聚到了天上又落了下来。第一次在清明节回乡祭拜,心情是沉重的,厚厚的黄土下埋着的是照顾了我十几年的奶奶。但同时又有那么一些好奇,毕竟是第一次。连夜的雨让山路变得泥泞而湿滑,泥水被踩踏四溅,周围只及小腿高的野草上是一层层灰泥。天依然阴沉,几团乌云笼罩了视野所及的一片天地,没有风,只有潮湿而闷热的空气,那是一场大雨的前奏。
步行了十多分钟,一座不大的坟丘出现在眼前。家乡的老一辈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人死后要入土为安,便在山林间选一块风水宝地把骸骨埋藏于此,以供后人怀念。来到坟前,点上一对红烛,焚起一把香,在火盆里烧上一叠元宝纸钱,拱上一桌好酒好菜,亲属们一个挨一个地跪拜。上完香后,还要等蜡烛、香都燃尽了大家方可离开。在此间的空档,所有人都保持着静默,只能听到父亲整理坟前的野草和枯枝发出的声响夹杂着低沉的蛙鸣。老人说,坟,是人死后的“家”,逝去的人不能亲自打理自己的“家”了,但在人世间的亲人们会帮他整理得干干净净,让他们“住”得舒舒服服。父亲红着双眼一声不吭地忙着,他定是也想让生前特爱干净的奶奶住得舒适些吧。
最后一缕青烟消散,我们迅速奔回车里,才关上车门便是倾盆大雨。眼见那坟丘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眼前。蓦然间,我的心中感到阵阵的凄凉但又伴着丝丝的侥幸。小小的坟丘是逝去亲人最终的归宿,所有的一切都被这厚重的泥土掩埋,无论欢愉,无论悲戚,那些面孔、那些温热的触感都不在了,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地回忆与遗憾。多少个日日夜夜忙碌在学习工作上,多少个分分秒秒沉浸在自我的娱乐间,又有多少的时间留给了那些无时无刻牵挂等待的亲人?亲人的离世恍若一记警钟,敲醒我,遗憾已无法挽回,但站在身边的人是我能够把握的,是值得我珍惜、珍视、珍爱的。与其在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静静相会默默哀伤,何不握紧那粗糙温暖的大手过好每一天。莫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雨停了,天晴了,浓云淡去,聚会散场。清明节,活着的人做的各种仪式也许并不能真的为逝去的亲人带去什么,但却真的能安慰那颗活着的心,抚平那些在心头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星星点灯 悼念大体老师
□ 人文与管理学院2013级 贾晨露
3月27日晚,二临学院“医鸣警人”团队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星星点灯”活动,表达对大体老师的尊重、感恩与祝福。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接受基础医学的学习,而人体解剖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躯体,让学生们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
当晚,活动还未开始,已有300多名同学聚集在图书馆前广场的活动现场。他们手系黄丝带,手捧蜡烛,祝福“大树”上已经挂满了“叶子”,同学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有同学写道:“现身之魄冠三军,笑将剖台作棺坟。生前事业流水去,身后遗爱纳乾坤。”
在舒缓而忧伤的音乐中,到场学生按照事先划好的区域站成两颗星的形状,等待活动开始。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鞭辟入里的陈词,没有神采飞扬的表情,却教诲了一代又一代医学生;他们身世不明,经历无从知晓,却成就了一名又一名出色的医生。”主持人以这样的开场白引出了受缅怀的主角——大体老师。
第一个节目是诗歌朗诵《最后的光辉》,讲述了每一位医学生都会经历的走进解剖室后,从怀疑到震撼,再从震撼到感恩和缅怀的心路历程。那些无语良师们“宁愿在他们身上划错千万刀,也不愿在病人身上错一刀”。医学生们会珍惜,把这份深爱传承下去。
第二个节目是音乐联盟推出的一首二胡和小提琴合奏曲《天空之城》。美妙悠扬而略带伤感的音乐在夜空中飘荡,大家仿佛进入了梦幻般的天堂。接下来的是话剧表演《私人定制》,讲述了一个亡故的父亲留下遗体捐赠的遗言,而他的儿女难以接受,与医生发生争论的故事。反射了当今社会,器官遗体捐献还未能受到广泛理解的现状。本次活动的目的正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大体老师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展现器官遗体捐献事业的高尚与伟大。
继真情的朗诵和生动的话剧表演之后,同学们欣赏了一场手语表演《隐形的翅膀》。身着白衬衣,黑裙子,打着黑色腰带的女同学和白衣黑裤的男同学们庄重地走上台。他们面带微笑,用轻柔的手语无声地诠释着对大体老师们的敬爱。节目最后,他们代表全体同学,祝愿大体老师们“在天堂能够安息,带着隐形的翅膀能够飞得更高”。
默哀仪式开始了,在这仲春之夜,同学们相互传递着感恩的火苗,小心翼翼地护着手中的烛光,感恩大体老师在生命的尽头用奉献诠释的大爱无疆。虽然默哀只有三分钟,但生命带来的感动却可以永恒。
星星点灯活动让同学们对于大体老师的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学在寄语板上留言说:“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但大体老师的精神依然深深感染了我,这样做真的很不容易。我想不仅是医学生,这个社会都应该给他们尊重和理解,感激他们为科研做出的贡献。”
我校“医鸣警人”社会实践团队成立于2009年6月,是一个致力于宣传器官遗体捐献,呼吁医学生尊重感恩大体老师,促进医学教学科研发展的社会实践团队。“星星点灯”是医鸣警人团队感恩纪念月活动之一,此前已开展了解剖楼室宣誓活动,并计划与广州红十字会一起去器官遗体捐赠者纪念园扫墓。
罗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