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报》链接:nfydbao.cuepa.cn/index.php
图书爱好者阅读分享会上秀“悦读”
“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伴随着文学巨匠沈从文写给妻子的情书在屏幕划过,11月1日晚,以“遇见阅读,预见温暖”为主题的第四届阅读分享会在图书馆落幕,拥有不同领域阅读体验的30多名师生大秀各自的“阅读经”。
“现在的大学生大一大二忙着在社团点缀青春,大四大五愁着如何从600多万毕业生中突围找到毕业的归宿,在象牙塔里静下心来阅读,让生命得到沉淀是件高雅而幸福的享受”,这便是图书馆用心举办阅读分享会的意义。阅读让大学生真正享受到身在象牙塔的幸福,尤其是纯文学的阅读体会很有价值,图书馆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用心办好类似活动,希望更多读者前来分享阅读体会。(胡锦华)
美丽的忧伤
□ 图书馆 赵丹
初读《边城》应是在中学课本的节选,因对故事缺乏全景了解与情感体认,当时甚是无感。直到成年工作后,于静夜中细细品读,才发觉沈从文先生文字如潺潺流水,至柔至软,却有穿透人心、引人遐思的绵厚之力。
《边城》虽为小说,然篇幅不长,不以情节取胜,整篇散发着浓郁、迷人的诗意。书中优美段落信手可摘,文字悠然散淡,一派田园。景致描写,如摄影镜头掠过,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皴擦点染,浓淡相宜,虽有刻意雕琢,却浑然天成。“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让人联想到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清净安详的意境;“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让人联想到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画卷……从《边城》文本中去追寻历史诗篇与当代文学的古今相照,一则为唐朝的绝句律诗,一则为当代的白话小说,跨越千年,人与自然的交感和鸣古今何其相似!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同样《边城》也逃不脱爱情的藩篱。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后,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故事煞尾,作者留下开放式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掩卷之际,内心为忧伤所充满,盼着傩送的归来、盼着翠翠风光出嫁,同时也为翠翠逃不脱如母亲那般孤苦坎坷的命运轨迹而隐隐担忧……
如何理解《边城》中的男女爱情?翠翠和傩送真爱彼此么,他们的性格、志趣能相容么,没有沟通与交流的爱情是真爱么?时光倒流至小说创作的1934年,《边城》中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不悖人性的表达与追求,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书中那种“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青年男女对彼此情感的不断试探、猜疑与确认,羞涩中透着勇敢,含蓄中透着执着,也许这才是最动人、最甜蜜的爱的境界。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文学即是人学。在爱与美的篇章《边城》的阅读中,让我们欣赏了一种不同的文学风格,不同的地域风情与共通的人类情感。
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
□ 中医药学院 陆玲燕
这个题目借助于陈宇欣的《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曾经风靡一时的旅行书,其中说走就走的勇气,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热血少年、文艺少女的心。22岁的陈宇欣姑娘,放弃了一打的工作合约,用一年多的时间一边打工一边旅行。为此,她经历了许多彪悍又奇异的事件:6天火车晃悠完西伯利亚铁路全程;在世界上最北的露营地睡到太阳照屁股;冰天雪地扎入冰水,成为北极裸泳俱乐部第一个中国会员;飞机迫降,从死到生,空难未遂……
这些事情如果是我们为了旅行必须完成的,你到底是敢还是不敢呢?有时候,我们冒险,我们用尽勇气去进行一次一次的旅行,无非都在找寻一个东西,那就是旅行的意义。
陈宇欣无疑是一个小小的传奇,然而,在历史上,至少是女性的历史上,旅行真正的传奇,是无论如何也跳不过柏瑞尔·马卡姆这个名字的,当然,还有她的《夜航西飞》。
《夜航西飞》实际上并不算得上是一本旅行书,它其实只是柏瑞尔·马卡姆关于她的两项最爱──飞机和马儿的各式迷人轶事的自传。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对它阐述的旅行意义的崇拜。
从不和文字打交道的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细细描绘了独自一人驾驶飞机穿越北大西洋的场景,面对飞机的突然故障,惶恐却又镇定非常。她作为第一个从英格兰穿越北大西洋的飞行员,一生传奇却孤独,就连《夜航西飞》的成书都极具孤独色彩,她将在飞机上信手涂鸦的文字扎成一捆,然后驾驶着飞机将这些记录传奇的文字扔到指定地点,始终都不接地气。
她说:“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最后在孤独之中“发现有陌生人与我们并肩同行,而陌生人就是我们自己”。
旅行的意义于柏瑞尔和她的《夜航西飞》,不过是孤独的夜晚中发现自己,在传奇中证明自己。她痛言“命运是如此的慷慨”,虽狂妄却名至实归。
命运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慷慨的,至少对于星野道夫不是。《在漫长的旅途中》是有着“日本国宝”之称的极地摄影家星野道夫的最后遗作。它也不是一部真正的旅行书,似乎将它称为散文显得更合适。
星野道夫旅居于阿拉斯加,长期只身在酷寒的极北大地,拍摄生活在严苛自然环境中的人与动植物,以镜头和执着投注关怀的目光。一直到1996年8月8日,他在俄国堪察加半岛拍摄时遭遇棕熊攻击,不幸身亡。星野道夫在面对撕裂了帐篷闯入的棕熊,第一个反应不是呼救或者逃窜,而是举起了他从不离身的摄像机,完成了他最后的照片,连死都称得上是“摄影师”的称号。
但是《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却是极为细腻多情的。他不去讲述今天如何如何冒险,只是用深情的笔触去描绘阿拉斯加的四季是如何变换,路过的那头麋鹿是如何美,遇到的人们是怎样和善。
对于星野道夫而言,他旅行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发现自我,而是用温柔的心,去发现世间所有的美。
最后的一本书,来自于张千里拍摄、左手撰写的《我们始终牵手旅行》。左手和张千里,认识27年,恋爱11年,结婚8年,自助旅行10年,23个国家,十几万张照片,几十万文字。从大学生到小编辑再到自由摄影师,唯有梦想始终绽放微小的光芒。爱情迟早褪去激情,唯有他们始终牵手旅行。虽然左手有纠正,那恋爱11年,实际上包括了结婚的8年,但这个,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份爱情的敬意和信仰。
左手在书中说道:“牵手旅行,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去了几十个国家,不在于十几万张美照;最大的魅力,在于你负责拍照、我负责微笑的默契,在于千山万水走遍,左手心的右手,却始终紧握的从容。”
旅行的意义,于他们,不在于世间的美丽,而仅仅是手的另一端的对方。这样的幸福,这样的旅行,在岁月的发酵中渐渐醇香,让我们动容。
这么多的旅行,各种意义。其实,用《我们始终牵手旅行》里的一句话概括最合适不过了。“无论远近、贫贱、长短、旅行,旅行的本质都一样,都只因为你的心变得不同。”
旅行就是旅行,只关乎你的心态。顾城在《门前》里写道:“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或许,我们不必急于寻找意义,只要出发,就已经十分美好。
走进心理学世界
□ 药学院 魏静娴
对于一般的非心理专业人士来说,对荣格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相比于荣格,同时代的弗洛伊德在中国更为深入人心。
卡尔·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荣格自传》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荣格的自传,因为荣格只直接写了有关他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回忆,其他部分是以讲述的方式,再由他人进行整理而成的。荣格在书中讲述他童年的回忆之一:“…当我一个人的时候,常常坐在上面,胡思乱想:‘我现在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但石头也能说‘我’,也能想:‘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正坐在我上面。’于是问题就来了:‘我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这段话让我想起庄周梦蝶的故事。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有时候思考时将自身代入得越深,越容易产生今夕何夕的不真实感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专家治疗病人不仅需要了解病人,更必须了解自己。只有当医生意识到并有能力面对和处理自己的问题时,才能教导和帮助病人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你不懂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面对同样茫然的其他人,你就没办法准确地指出问题所在并建议他应该如何摆脱相同的境地,尽管你们是不同的个体。荣格说过“只有受过伤的医生才知道要如何助人。”
每个人都有心理阴暗面,荣格的话在书中就有叙述:“那里有许多有权势的大人物,他们的权势比我父亲的大得多…我…心头交织着惊异和妒忌的情绪,这种隐蔽的情绪甚至让我自己感到恐惧。于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家是多么穷!…”如果一个人越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阴暗面,越是容易显示出自己的阴暗面。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当清楚自己的内心所想,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明白自己的思想变化时,才可以迅速感知自身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在面对外界变化的环境,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心理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大到战争,小到自身,都可以找到心理学的用武之地。想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先从心理学家的自传开始。心理学家也是普通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经历普通人会经历的一切。阅读心理学家的自传可以让我们更直观、正确地了解心理学。
重遇未知的自己
□ 研究生学院 包赟
有一次与一位好友聊天:“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跳舞”。
“那多久跳一次?”
“平均一个月一次”。
我们大多数人都这样,花太多的时间去求身外之物:金钱、名誉、地位、权势……对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却基本不闻不问,最终迷失了自我。这就是人不开心的第一个原因,花过少的时间去做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
人不快乐的第二个原因:受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的影响,总认为父母应该怎么怎么样,老师应该怎么样,朋友应该怎么样,要是他们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就不开心。为克服这一弱点,我们需要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别人怎么对你,其实都是很正常的,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或行为来折磨自己,接纳他们,然后放下。
导致人不快乐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比如亲人的去世,家庭的变故等等。建议大家先学会接纳,放下。然后把目光放在现在,放在每时每刻,去想现在怎么才能平安、喜悦,当你开始问自己怎么样才能开心,内在力量的积累就开始了。古语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拥抱生活中的阴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修习的功课。
那不开心的其他原因呢?收入不理想、前途渺茫、没房、没车……几乎所有人都能找到不开心的理由,但我们是否都曾停下脚步,去想一想这些真的很重要吗?这些真的是我毕生想追求的东西?或许,我们内心真正想追求的,仅仅是两个字:幸福。有的人说,我没房没车,怎么幸福?又有的人说,我天天用个破手机、破电脑,怎么幸福?学生们或许说,别人上清华、北大,出国留学,我在这种一般般的学校,怎么幸福?如果房子、车子、高档手机、电脑、高学历是幸福的必要条件的话,那我想20年前99.99%的人,都没有可能是幸福的,但事实显然不是。所以,幸福这种东西,只要有能力解决温饱问题的人都是有能力获得的。
或许,以上内容大多数人都知道,都懂。而懂,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领悟;懂,不一定能做到。提高我们的快乐指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修行。修行不是嘴巴说,不是眼睛看,不是脑袋想,而是要身体力行,去实践。修行是一个过程,不是看本书听个讲座就能开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