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导师责权机制 完善导师岗位管理
——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状
□ 研究生院院长 刘叔文
3月29日,我校第一期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会举行,来自30个学院及附属医院的218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会,并在参加考试后获授培训结业证书。我校将于两年内分批次完成对在岗研究生导师的培训,随后转为新增导师岗前培训,逐步实现“岗前必训、在岗轮训”的总体目标,待在岗导师培训工作完成后,导师持有培训结业证书将成为获得招生资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研究生院首次大规模举办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培训会的任务主要通过对我校研究生导师进行相关工作政策解读、带教经验分享以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制度培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完善导师岗位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研究生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即校内培养单位及直属附属医院的新生入学后由各培养单位管理,校外联合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在职博士研究生及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由研究生院管理。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对研究生的全程教育负有检查指导监督的职责。各培养单位负责本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学校对于研究生的管理要求是培养守纪律、有涵养、心理健康的研究生,这也是我校研究生培养的定位。
近年来,我校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医科大学”的总体目标,按照“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不断适应国家和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办学趋势和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排名居独立医科大学前列。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发布,我校2017年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名全国第77名,排名独立医科大学第3名。
——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以来,学校新增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自主设置学科二级学科、4个博士交叉二级学科和6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至此,我校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共10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6个。“以医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授权体系已基本形成,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更趋完善。
——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大幅提升。国家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所有研究生必须缴纳学费。为了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我校出台了差异化研究生奖助体系,加大研究生奖助的投入力度。2017年,我校共计发放奖助学金9500万元,其中国家下拨5300余万,高校事业经费支付2200余万,培养单位和导师经费支付1900余万。目前博士研究生一等奖助学金为4.1万元/年,二等奖助学金为3.1万元/年,硕士研究生每年获得资助至少1.85万元。
——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校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均持续扩大。2017年,我校招收全日制博士生308人,全日制硕士生1329人,比2011年增长了35%;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总人数4866人,比2011年增长36.5%;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比例达到1.58:1。2017年我校在职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233人,获得硕士学位113人,在职教育授予学位数为2011年的2.4倍。目前,我校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在独立医科大学中排名第一,我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大校。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呈上升趋势,2017年,报考我校硕士考生规模增长到4922人,为2011年报考人数的1.5倍。
——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我校生源质量较2011年有明显提高,优质生源占比逐年上升,2017年,我校录取硕士研究生中,来自部属高校医学院和独立设置医科大学联盟常委单位的本科生占招生人数的52%;硕士考录比为3.52:1,录取考生英语平均分高出国家线28分。近5年以来,我校研究生考录比均位于广东省院校中前列。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成绩突出。导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我校现有研究生导师1476人,其中,学术型博导446人,专业型博导135人,学术型硕导372人,专业型硕导523人,导师规模为2011年的1.87倍;生师比为3.25:1,较2011年的4.5:1有较大幅度下降。
导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从年龄结构看,70后导师703人,占全校导师总数的47%,80后导师126人,占比8.5%;从学历结构看,85%以上的导师拥有博士学位。导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越来越合理,中青年导师队伍发展势头强劲。
博士生导师队伍中高端人才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我校博士生导师队伍中高水平大学绩效评价体系的A、B类人才总数超过百人,高端人才导师数接近2011年的3倍。
——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2011年以来,我校获评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4年起全国停止评选),获11篇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21篇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广东省高校中名列前茅。经中德科学中心遴选,共有4名博士研究生获资助赴德国林岛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颁奖大会,与诺奖得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其中,南方医院放疗科主任吴德华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孙景苑为最新的入选者。
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2011年以来,以我校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179篇。2017年以我校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572篇,超过全校SCI论文的50%,为2011年SCI第一作者论文篇数的4.93倍;其中在JCR分区二区以上期刊发表的论文数为141篇,为2011年 的7倍;SCI论文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篇数为15篇,而2011年此类数据为0。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初见规模。2011年以来,我校共有200余名研究生通过不同途径出国留学或访学,其中33名研究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资助,15名研究生获广州市“菁英计划”项目资助。
在研究生就业率方面,我校历年来研究生就业率均超过95%,2017年博士就业率97%,硕士就业率98%,就业率排名在全省高校位居前列。
——医教协同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在我校11所直属附属医院中10所具有住院医师规培基地资质,其中6所医院具有住院医师规培主基地资质;在我校4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中的34所具有住院医师规培基地资质。另外,在直属附属医院中有4个学科获得国家专科医师培训试点资格。2015年学校成立医师规范化培训综合管理办公室,职能归属研究生院管理,进一步增强了我校医教协同能力,提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促进了我校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有序发展。
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推进
——以科学选才为目标,改革招生选拔机制。推行博士生“申请-审核制”招生,建立了以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招生为主、统一考试为辅的博士招生选拔模式。使用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学术自主权回归的考核评价方式、内容及指标体系。
实施“基础临床相结合”、“优生优培计划”、“科研启蒙计划”和“推免生计划”等招生专项计划,努力拓展优质生源,服务教育需求,切实提高生源质量。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调整研究生类型结构。2011年起,我校开始实行调整学位类型的改革,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工程共六个学科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研究生应用型人才。2011年,我校专业学位硕士数量仅占当年招收硕士总数的32.2%,经过几年的改革,我校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比例已达到1:1,提前2年达到国家的服务需求调整类型的总体目标要求。
——以分类培养为宗旨,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医教结合为途径,建立以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课程整合为重点,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课程结构。开展课程遴选工作,丰富课程体系内容,研究生选修课程由2011年的75门增加至2017年的138门,选修课数量实现翻番,课程质量显著提高。
创新网络教学手段。与独立医科大学联盟共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系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注重品牌课程建设。加大《研究生医学专题讲座》与《博士生英语第二课堂》等品牌课程建设力度,已建成了《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等11门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
——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新增工作从2017年起改为每一年一次,导师认定工作每四年一次。建立导师分类遴选机制,学术型导师遴选以科研能力为重点,专业型导师遴选以职业教学能力为重点;改革导师评定机制,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改革招生资源配置方式,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确定导师的招生资格。
——以过程管理为抓手,加强培养质量监控。建立了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校学术道德委员会、研究生院、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机构共同管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制定了《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建立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议制度,推行学位论文的抽检和相似性检测制度,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目前我校博士论文盲审已实现全覆盖。
——以医教协同为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培养模式,2015年起,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全面实施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相结合的“5+3”培养模式;开展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项目,与深圳市、中山市、佛山市及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目前为上述地区输送研究生毕业生数百名。
▲ 首期研究生导师培训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