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身边榜样 践行初心使命
南方医科大学注重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以先进的标杆感召人,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学校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有潜心钻研勇攀高峰的优秀科研工作者,有心系患者无私奉献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他们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使命担当,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高尚风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树起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旗帜。主题教育期间,学校下发了《关于开展“学习身边先进典型 立足岗位践行初心使命”活动的通知》,号召师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学校各级党组织纷纷通过组织先进事迹巡讲、观看报告视频、召开学习会等方式,开展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活动。
骆抗先:88岁的“网红专家”
“骆老的故事非常感人,他的内在源动力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9年11月1日,南方医院感染内科第一和第二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集体学习身边典型——骆抗先教授先进事迹,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参会的党员进行了一场滋养初心的精神洗礼。
骆抗先今年88岁,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被授予时代楷模、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他一辈子都在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搏斗,矢志摘掉中国“乙肝大国”的帽子。
在同事眼中,骆抗先是一位爱“折腾”的倔老头。在他75岁那年,年逾古稀的他“折腾”着学电脑,开了乙肝知识科普博客,当上了“骆抗先新浪博客”的“博主”,为患者答疑释惑。如今,博客访问量超过1300万,每天约2万人次浏览,每篇文章有超过1万次转载,相当于组建了一支万人科普志愿者队伍,他也成了深受病友尊敬的“网红”爷爷。除了写博客,骆抗先还坚持每周平均出三次门诊,每次早到1小时、晚走1小时。每次看完病人,总是中午一两点。很少出门的他又“折腾”着出差,把“骆抗先工作室”建到广东多个基层医院,面对面指导基层医生。
骆抗先的“精打细算”在医院是出了名的。他总爱问病人的花费,细到来广州的车费、住宿费等,觉得花多了就会皱眉头。他选择诊疗方案,总是帮着为病人省钱。对自己,骆老很“抠门”。一件冬天常穿的驼色毛衣,他不知穿了多少年,肘部磨出了大洞,同事们都看不下去了,他却说:“衣服能保暖就行,我也不出门,这样就好。”
但其实,骆抗先有“很慷慨”的另一面。同事何海棠说,有一天骆老问他,今年团队科研需要多少钱?他回答,HBV-DNA(乙肝病毒基因)测序费需要20多万元。骆老不假思索地接话:“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费不多了,我自己来承担这些费用。”湖南衡阳患者李先生慕名找骆老看病,骆老建议他住院治疗。李先生却为住院费犯愁,想回家,细心的骆老看出了他的担忧,看完门诊二话不说带着他来到自家楼下,不一会儿拿报纸包着1万块钱,一定要李先生收下。李先生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
“我要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直至最后一刻。”骆抗先说。
贺运河:雷锋医生精神永存
9月19日20时50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贺运河同志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54岁。但医院在他生前成立的“贺运河学雷锋医疗志愿者服务队”,依然活跃在志愿健康服务领域,传承着贺运河“雷锋医生”精神。今年以来,服务队共举行20场义诊、30场健康讲座,为2500余群众提供了志愿健康服务。
贺运河同志从医近30年,一生追求治病救人医学理想,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被称为“雷锋医生”。先后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职工职业道德标兵、中国好医生、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广东好医生、南粤最美中医、广东好人等荣誉和称号。
“国家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我必须当一个好医生。”当一名好医生是贺运河的初心。贺运河来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时医院成立不久,急诊科人员少、夜班多、压力大。但贺运河都扛下来了。身为科主任,贺运河是科里值夜班最多的人,连续四年年值班数过百个,最多时达到150个。2006年到2014年的8年里,他没跟家人吃过一次年夜饭,他的每一个春节都在急诊科度过。
2014年1月开始,贺运河的身体开始出现不适,但他实在太忙,就服用止痛药物继续坚持工作,实在顶不住才去做检查,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生病后,他一边与化疗和排斥反应抗争,一边仍然保持和患者的联系,细心指导用药。骨髓移植成功,进入恢复期,他又开始出诊了。从2016年3月回到门诊,直至2018年9月病魔再次向他袭来,这期间,贺运河带病出门诊接诊病人达9000多人次。
贺运河一心扑在工作上,患者评价他为“双全”医生——全科医生和“全天候”医生。从医30年来,他把病人当作亲人,从未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医生存在的意义就是和病魔作斗争,救活一个病人就是救了一个家庭。”贺运河明白身上的责任,勇于挑起了这份重担。
他来时,心中装着使命,衣襟沾满晨光。他走时,留下一片丹心,成就人间大爱。
基础医学教师团队: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0月28日,基础医学院钟世镇院士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一员,以“亲历变迁时代,践行配角人生”为题,为学院院士创新班的25名同学开展讲座。同学们听完后表示,讲座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科研热情,要学习钟士镇院士勇于开拓的学者风范、为人谦逊的处世态度,不忘立志成才的初心。
近期,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组织各党支部以学习视频资料、开展讲座的方式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学习了钟士镇院士、赵克森教授等学院教师团队的先进事迹,宣传他们秉持理想、保持崇高境界、坚守初心、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事迹。师生们讨论交流了学习感悟,表示要向奋斗在医学战线的老专家们学习。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师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共有78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级名师、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21人。
团队高级职称成员100%为本科生授课,授课学时占学院授课总学时的60%。全国优秀教师、院士钟世镇,全国模范教师、教授赵克森分别以94岁和82岁高龄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全国教学名师、教授丁彦青身患肾癌等疾病仍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讲坛上谆谆教导,讲坛下育人不辍,基础医学教师团队所坚守的,是培养学生博学以济世的育人初心。
“我从1974年开始教书,到今年整整44年。教学成为了人生的主要工作,我也许会这么一直讲下去。”这是全国优秀教师罗深秋教授40多年的教学感受。基础医学教师团队黄巧冰教授,在课堂外通过邮件、短信等方式,与学生保持着良好的教学互动。几年来,仅是电子邮件的往来,黄教授就与学生有近12万字的教学问答。
基础医学教师团队以董为人教授牵头,建设了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成为“医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医学形态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国内第一批进行机能实验学课程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率先构建了以系统器官为中心的医学形态学整合课程体系。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为消除地中海贫血对人们健康的损害,徐湘民教授带领课题组,分别在广东和广西进行了系统性的大人群地中海贫血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约2万人。课题组将整体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产前诊断,在查清携带率和疾病原因基础上,做出预防控制的实施方案,以此降低我国地贫高发区的患儿出生率。
在创伤救治与修复的基础与应用、炎症和重症休克的细胞信号转导与救治、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等领域,基础医学教师团队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团队正以医学科研的创新突破,不断践行“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学誓言。
基础医学教师团队一直坚持“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理念,发挥医学技术优势,主动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直接服务社会人群和基层医疗机构,积极进行社会卫生公益宣传,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身力量。
钟世镇院士在校内创建的人体科学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馆藏四千余件精美的人体标本,是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科普基地和全国首批“生命接力 红十字精神”宣传教育基地,为群众了解人体、接受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2001年成立的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先后建立了临床解剖学、微创外科解剖学、骨科生物力学、数字医学与3D打印、以及组织工程等研究技术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了50余家临床研究和培训基地,创伤救治领衔广东。
基础医学教师团队对至善的追求,体现在他们的双重身份中:作为师者,他们坚守讲坛,以“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道,培育一代又一代医学精英;作为医者,他们潜心研究,以“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医道,探索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教道与医道交融,成就了基础医学教师团队的“医学”:大道精诚,臻于至善。
梁燕琼:三十年未落下一次门诊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身边典型示范作用,各党(总)支部利用主题党日开展了向中国医药卫生界“平凡英雄”梁燕琼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党员们表示,要以先进典型为镜,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满意诊疗服务。
从医30年,只要是梁燕琼医生的出诊日,她必定准时出现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室,一次未落下。每个月门诊要看一两千个病人。
有一天上午8点,十几位患者等候已经在门口,与往常一样,他们等候的“老熟人”——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梁燕琼准时出现了,不过这次出诊不轻松,脚骨折的梁医生是拄着着拐杖进诊室的。
好几次生病,同事和患者都劝她回家休养,她总是说:“这些都是我的老病号,什么时候复查,什么时候开药,什么时候办住院,我都跟他们安排好了,突然不上班,他们怎么办,不是耽误人家事么,就是回家我也不能安心养病,我坚持一下,方便患者,我心里舒畅,病也好得快。”
梁燕琼的贴心是出了名的,很多患者年纪大,腿脚不方便,来的次数多了,梁燕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孩子在身边照顾的老人,梁燕琼会主动跟患者约定下次复查的时间,并告诉患者下次可以在家等着,她下班后会去患者家里复查并带好常用药。一些病情稳定的老年人,也往往写下地址,请梁燕琼帮忙开药邮寄到家。一些孤寡老人,未按时到院复查,梁燕琼就自己垫钱帮忙买药送到他们家里去。
由于门诊病人多,梁燕琼常常出诊到下午一两点,往往是盒饭被护士热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看完,好几次是患者看不下去了,跑到对面的快餐店打包饭菜给送来诊室。有时,梁燕琼出门诊到很晚,一层楼的诊室都已经关门了,患者见只有梁燕琼一人,不放心,便等着她下班,陪她一起回家。有一次,梁燕琼生病发烧,晚上值班,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改病历审核病例,有个老病号看见特别心疼,就私自回家熬了热滚滚的粥给梁燕琼送来。
查看出诊表,一周七天,梁燕琼五天都在出诊,每个月门诊量高达1500--2000人,其他时间要么整理病历、要么查房、要么会诊,几乎没有休息日。为了让家远的同事回家过年,她已经连续七年春节值班,没时间回老家陪年迈的母亲,就接母亲来广州小住。在科室,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梁燕琼为知心姐姐,工作上有困难,找她帮忙肯定能搞定,生活中有烦心事,找她谈心也能得到宽慰。
坚守三十年,梁燕琼在平凡的岗位上苦苦耕耘,从医以来,梁燕琼收到感谢信、锦旗无数,她以真心待患者,患者心里也记挂着这位好医生。其中有一封感谢信中这样描述她:“医院为家,病患似亲,三十载如一日,不落下一次门诊;一手点滴,一手处方,慈善心肠,不冷待一个病人。”
文/黄瑶 图/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