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提升育人实效
(上接第一版)
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自2019年创办,以“以赛促建、以赛促用、以赛促教改”为宗旨,目前大赛已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和《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数据统计源,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生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比赛,教学发展中心联合教务处、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帮助参赛教师优化混合式教学设计,更好呈现混合式教学成果,充分发挥以赛促教的作用,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育人实效。
来源:教学发展中心
文/图:陈曦 刘绮君 韦志信
获奖教师团队课程介绍
一等奖:何栩教师团队
课程名称:临床诊断学
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经验:“临床诊断学”隶属于“诊断学”,是临床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衔接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的重要桥梁,是研究如何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对患者作出诊断的一门学科,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丰富的人文伦理内涵。
混合式教学创新的核心在于“混合”,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层面充分混合:
在教学内容层面,打破教材原有以内容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以培养临床诊疗思维为灵魂进行解构重构,形成以器官系统为骨架的新式学习体系,构建三大主题思政内容,拓展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策略层面,各系统构建基于证据链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实现逻辑链条清晰,临床思维初建立,构建“信息素材自学+同伴模拟练习+临床见习实践”三环节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同质教学标准,递进练习手法,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环节思政教学活动,实现思政素养渐渗透,医学人文初养成。
在教学评价层面,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全过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和思政育人混合式成效评价体系。本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真正贯彻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发展为中心和个体差异为中心,最终实现了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的课程目标。
三等奖:程彦臻教师团队
课程名称:内分泌系统与代谢
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经验:“内分泌系统与代谢”整合课程是在临床医学五年制(卓越创新班)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一体化设计、一贯式教学,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实践技能进行线上线下有机混合,体现了交叉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同时促使学生关注学科前沿,立足能力转化,加强医患共情,深刻诠释了新医科以培养卓越医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等奖:曾丽芳教师团队
课程名称:护理学导论
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经验:“护理学导论”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启蒙课程,起着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育人的双重作用。为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组老师们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探寻新时代智慧教学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数据驱动以评促学为基线,应用多个学习平台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技术),充分体现了线上线下多维互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创造一个多元化、互动性强的课堂。
何栩
程彦臻
曾丽芳
护理学院师生在全国首届正常分娩接产技能大赛获佳绩
南医讯 (文/图 护理学院)近日,全国首届正常分娩接产技能大赛决赛上,我校2020级助产学专业苏怡轩作为广东省助产本科生选手代表参赛。最终广东代表队荣获全国总决赛“团体二等奖”(总决赛排名第2)、两项“个人一等奖”、一项“个人二等奖”、两项“最佳人气奖”,护理学院助产学系副主任翟巾帼作为广东代表队领队并担任指导老师。
大赛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士分会主办,历经一年多时间,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446场区县级选拔赛、240场地市级选拔赛和28场省级选拔赛,参加人数逾10000人次。经过激烈角逐,作为全国20多万助产士中的典型代表,最终有28支队伍、84名助产精英入围全国总决赛。
我校护理学院高度重视此次比赛,在人员协调、场地提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此次大赛以“以赛促建,以赛促行”为宗旨,聚焦助产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展示妇幼健康领域的工作者专业技能和职业风采。大赛分理论知识和临床接产技能考核两部分;设置三赛道、六站点,采用标准化病人及虚实结合智能分娩接产模拟人模拟真实分娩情境,考察选手的专业知识、临床思维、应急能力、人文关怀等多项综合素养。
比赛吸引了全国助产同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赛预热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30万,比赛当日直播平台达10余万次点击量,在线观看6000余人次。通过此次参赛,建立起助产技术的操作流程规范,有助于提升助产士的分娩接产专业技能,提升孕产妇分娩体验,促使助产士队伍成长为母婴健康事业中的核心力量,为全国妇女儿儿童提供真正高质量、高水平、人性化的助产专业照护。
大赛现场
我校研究生论文获评全国高质量学位论文
南医讯 (文/护理学院)11月23日-25日,在2023全国护理学学科建设大会暨护理学研究生高质量学位论文交流会上,我校护理学院共选送2篇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和3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其中1篇硕士学位论文获评高质量学位论文,4篇学位论文获评高质量学位论文提名奖。硕士研究生马海棋受邀进行大会口头报告。
大会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护理学学科评议组主办。会议邀请国内知名的护理学和教育学专家以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水平教育推动学科建设、需求牵引·突破引领为主题进行了大会报告,从护理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护理与多学科交叉热点科学问题与研究、基于需求牵引创新出突破性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与展望。
教育部护理学学科评议组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高质量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全国近70所院校2020届至2023届硕博学生的232篇优秀博、硕士论文参评,其中博士论文73篇,硕士论文159篇,共评选出24篇高质量博士学位论文,其中8篇评分最高者受邀进行大会口头汇报;48篇高质量硕士学位论文,其中2篇评分最高者受邀进行大会报告。
侯金林团队小贝壳项目推动世界卫生组织新指南修订
南医讯 (文/南方医院)近日,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团队小贝壳项目期中分析结果“Real-world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level interventions program to prevent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BV in China”以原创性论文(Article)形式被Nature Medicine(2022 IF 82.9)接收。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教授、刘志华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尹雪如博士、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王维副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这项研究为阻断HBV母婴传播提供了详细的实施策略、成功的实践经验以及可靠的数据支持,这对全球实现消除HBV母婴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侯金林率领团队早在2015年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了“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小贝壳项目)。项目实施期间,侯金林多次受到WHO及世界肝炎峰会的邀请做专题会议的主题报告。2017年主持召开亚太肝病学会年会期间与WHO 组织“消除病毒性肝炎”联席峰会,并3次作为主席召开国际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WHO代表团先后三次到访广州、深圳、海口等项目实施单位实地考察,称赞小贝壳项目推动了国际乙肝指南修订,前期研究成果被 2020 年WHO乙肝母婴阻断指南引用。今年5月,侯金林受WHO总部Philippa Easterbrook博士的邀请成为WHO乙肝指南更新专家组成员,线上全程参与最新版WHO乙肝指南的修订会议并重点专题汇报小贝壳项目的研究结果及实践经验。
小贝壳项目先后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为试点阶段,项目组撰写发布了中国首部《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第二阶段(2015年7月至2025年12月)为全面实施阶段,将试点阶段的成功经验在全国178家医院推广。第三阶段(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为覆盖社区阶段项目,在深圳市宝安区开展了基于社区的大规模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
第三附属医院成华南区唯一“中国国家队合作医院”
南医讯 (文/王海明)11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巴黎奥运会医疗康复保障工作动员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竞技体育司和运动医学研究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第三附属医院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医院行政工作)黎程参加会议并代表医院接受“中国国家队合作医院”牌匾。第三附属医院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国家队合作医院”。
在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高国家队备战奥运会医疗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包括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简称“南医三院”)在内的20家高水平医院为“中国国家队合作医院”。黎程在接受牌匾后表示,医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医体融合”战略,加快发展骨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特色传统中医药疗法等临床专科方向,加快建成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为国家队运动员开通就诊绿色通道,通过集体会诊、下队巡诊、重大赛事保障、重点队员保障和科研攻关等方面满足国家队的医疗保障需求,举全院之力为国家队体育健儿征战巴黎奥运会保驾护航。
近年来,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入选“十四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运动医学科入选“十四五”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曾春教授带领运动医学科团队在华南地区率先构建了“医体联盟”。第三附属医院也是奥运会广东省运动员医疗保障定点医院、广东省体育局指定运动创伤救治医院、广州市重大体育赛事首选医疗保障单位。本次入选“中国国家队合作医院”,进一步体现了医院在运动医学等临床专科方向的医疗实力和学术声誉。
南医快讯
学校召开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质量认证入校审查工作动员及布置会
南医讯 (文/ 栗玉菡)11月15日,学校召开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认证入校审查工作动员及布置会。会议由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满强主持。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陈君对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项目(简称“BMEIS项目”)进行了介绍。副院长杜华解读了BMEIS项目质量认证指标体系。
副校长刘叔文提出要求: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立足于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学校发展目标、服务专业学科建设,凝聚共识;要精准落实,提升标准,提高工作标准,把好质量关;要明确责任,通力合作,认证工作是全校性工作,需要全员参与,上下凝心聚力,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抓住契机,提质增效,以质量认证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刘叔文要求各单位全力以赴,争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BMEIS项目质量认证。
第五届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举办
南医讯 (文/教务处)为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展示创新创业成果,促进创新创业交流,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学校近期在校本部和顺德校区举办第五届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
经学生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此次从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项目中遴选出50个优秀项目(24个国家级项目、19个省级项目、7个校级项目)。其目的是展示优秀项目,供老师、学生参考、学习、借鉴,从而更好地开展和培育大创项目。
1500名本科生参加医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南医讯 (文/ 教学发展中心)日前,教学发展中心学生学习支持中心联合第一临床医学院关节与骨病外科王健、范磊团队为本科生开展了医学科研能力提升培训,培训班先后在校本部和顺德校区组织开展了8场次宣讲讲座和培训课程,共有1500名同学参与培训学习。
培训期间,通过主动报名,高年级带低年级学生自组队,硕博师兄担当朋辈导师的形式,32名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自组了两个本科生科研学习小组,在培训课程结束后持续合作学习,每周进行一次任务分工、任务汇报、互助答疑的小组学习,进行文献阅读、临床数据库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文章写作、初稿修改等实践性训练,大家近期收获了诸多学术成果。
学校开展团支部书记专题培训
南医讯 (文/ 武凌然 郭鑫)为推动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和规范团内组织生活,提高团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基本素质,校团委于11月6日晚举办团支部书记专题培训。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巡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许业河进行专题授课。各学院团委书记、专职团干及170名团支部书记到场聆听,顺德校区287名团支部书记线上参加学习。
许业河以“关于如何开展好团的组织生活的思考”为题,就团是什么、要干什么、团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和怎样过团的组织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参会团干部表示,将认真掌握团的组织生活的“十八般武艺”,坚定不移贯彻团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练就过硬服务本领,推动我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更加完善。
校工会举办青年教职工联谊活动
南医讯 (文/ 校工会)由校工会主办的“秋日浪漫·未来可期”单身青年联谊活动近日在从化举行。来自校本部、学校附属医院、中建二局、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方航空等单位单身青年男女近百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开场,现场人员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让现场气氛逐渐变得活跃起来。教练组织了“猜猜我是谁”“连体赛跑”等团队游戏,飞盘游戏活动现场欢声笑语,气氛热烈。自由活动时间,大家结伴在园区内散步交流,最后围坐在草地上一展歌喉,在悦耳动听的歌声中结束了愉快的一天。参加活动的老师表示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