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报

您现在的位置:

2024年第十三期(9月30日)第二版

时间:2024-09-30     编辑:黄瑶   点击:
新闻摘要:“优秀南医人”专题黎孟枫教授主持项目“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黎孟枫:“炎-癌”转化, 癌症早防早治新突破口由我校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完成的项目“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日前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日,健康报记者对为我校校长黎孟枫教授进行了专访。该项研究由黎孟枫主持,北京大学尹玉新教授、我校周伟杰教授和夏来新教授、中山大学...

“优秀南医人”专题

黎孟枫教授主持项目“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黎孟枫:“炎-癌”转化, 癌症早防早治新突破口

由我校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完成的项目“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日前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日,健康报记者对为我校校长黎孟枫教授进行了专访。

该项研究由黎孟枫主持,北京大学尹玉新教授、我校周伟杰教授和夏来新教授、中山大学蔡俊超教授共同参与,围绕“炎-癌”转化过程中正常细胞如何癌变成肿瘤细胞、癌前病变如何形成并具有何种核心特征,以及癌变细胞如何适应并改造炎症微环境等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近20年的深入系统探索,解析了癌变早期未知的生物学环节,提出了细胞炎化机制促癌效应的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早期遏制细胞癌变的潜在新策略。此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理解癌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视角,通过揭示炎症与癌症之间的联系,提示可以开发新的干预措施来预防或延缓癌症的发生。

来源:健康报

记者:王建影

通讯员:胡琼珍 蔡俊超 柯佳

聚焦肿瘤发生核心科学问题

健康报:研究正常细胞如何转化为肿瘤细胞,对于肿瘤的早防、早治有何重要意义?

黎孟枫:癌症是人类健康长期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癌症早期和晚期患者的生存预后差别巨大,但遗憾的是,过半的癌症患者在初诊时就已被确诊为晚期。目前针对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靶点、方法和策略均十分有限,已有治疗方法的疗效也不甚理想。因此,肿瘤防治的根本依然在于早防、早诊、早治,但临床上尚难以做到。过去对肿瘤发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正常组织和已形成肿瘤的组织,未能深入剖析肿瘤形成前后的细节。因此,研究正常细胞如何癌变成为肿瘤细胞的过程和关键事件,是肿瘤发生理论的核心科学问题。

健康报:肿瘤的发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关键因素中,您为何选择对炎症开展研究?

黎孟枫:很多测序数据表明,癌变前的正常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常携带相同的基因突变,从正常到癌前,以及癌前到癌变过程中还存在其他驱动事件。其中,持续的炎症环境被认为是促进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甚至一些慢性炎症本身就能引起正常细胞的基因突变。

炎症微环境还提供了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信号分子,能通过影响机体免疫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目前肿瘤病理学上明确的若干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息肉状腺瘤是研究肿瘤发生的重要模型,其病理同样表明肿瘤发生与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经历了“正常细胞—癌前病变—肿瘤细胞”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炎症与癌前病变密切相关。这两个阶段的炎性微环境如何形成、具有何种特征和作用等还缺乏研究,也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首次提出肿瘤细胞炎化概念

健康报:团队首次提出的肿瘤细胞炎化概念,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有何重要意义?

黎孟枫:我们团队的很多早期研究成果都提示,肿瘤细胞内部持续激活了一系列炎症信号通路,促使癌变细胞炎性表型剧烈增强,表现为迅速增殖、亚群分化、局部入侵和远处迁移等,并最终不可控。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内部存在着不依赖于体外刺激因素而自发异常激活的一系列炎症信号通路。这些炎症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对肿瘤恶性表型的发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肿瘤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也为周围细胞或机体其他部位提供了适宜癌变的环境。

我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肿瘤细胞炎化,并认为肿瘤细胞炎化现象在肿瘤形成初期可能就已存在,且不完全依赖于致癌或抑癌基因的突变。肿瘤细胞炎化的概念对于理解肿瘤发生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理论意义。靶向持续过度活化的炎症信号通路,或者逆转非可控性促癌炎症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寻找关键的非可控性促癌炎症因子能为高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治提供新的应用前景。

健康报:癌前病变作为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状态,与炎症是怎样的关系?炎症对癌前病变有怎样的影响?

黎孟枫:在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中,癌前病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持续性细胞炎化则是“正常细胞—癌前病变—肿瘤细胞”过程的加速器。相比仅携带致癌突变的正常细胞,癌前病变细胞中炎性信号通路普遍过度激活,发生细胞炎化。这种持续性细胞炎化首先克服了致癌突变在正常细胞中引发的抑癌效应,诱导癌前病变发生;其次,细胞炎化还帮助癌前病变细胞逃逸免疫监视;最后,细胞炎化及其诱发的血管区域化能促使癌前病变最终进展为癌变。

多项突破助力肿瘤早防早治

健康报:在持续的科研攻关中,团队有何重要发现,取得了哪些成果?

黎孟枫:第一,我们发现癌基因突变激活后,不是马上致癌,而是先引发细胞自噬、衰老、休眠等抑癌效应并被清除。当持续累积突变诱发细胞炎化,以上的抑癌效应就会被克服,进而形成癌前病变。这一发现重塑了原有的肿瘤发生理论。第二,我们发现是持续的细胞炎化导致血管区域化,癌前病变则演进为癌变。第三,我们揭示了抗细胞炎化和抗血管区域化是潜在的肿瘤早防早治新策略。

健康报:基于上述基础研究,研究团队研发了肿瘤诊断与治疗方法,还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请您介绍一下主要是哪些诊断和治疗方法?

黎孟枫: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系列肿瘤细胞炎化相关的关键分泌表型,这些分子在回顾性临床试验中已被证实是比较准确的癌变早期标志物,在患者组织液和血浆中均可检测。从治疗上讲,我们提出抗细胞炎化和抗血管区域化是肿瘤早防、早诊、早治的潜在策略。在一些“炎-癌”转化的动物模型上,我们发现多种抗炎药物组合使用的“抗炎鸡尾酒”疗法能在“正常细胞—癌前病变”阶段和“癌前病变—癌变初期”阶段发挥很好的阻遏作用,提示“抗炎鸡尾酒”疗法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式。

打开理解癌症发生原因新窗口

健康报:展望一下,随着“炎-癌”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癌症防治将有何影响?

黎孟枫:第一,从窗口期来讲,以往肿瘤防治关注的窗口是正常组织和形成肿瘤后的组织两个窗口,且主要关注炎症对已进入癌变过程的肿瘤的影响。而“炎-癌”转化理论揭示了癌前病变和癌变早期过程中炎症的驱动性,为肿瘤的早防、早诊、早治提供了极早期的观察和治疗窗口。

第二,从炎症诱因来讲,既往的研究基于传统肿瘤模型,利用烟草、CCL4致癌剂等外源性诱导炎症,从而了解炎症对已经进入癌变进程的肿瘤的影响。而“炎-癌”转化理论强调了癌基因激活下的内源性致炎作用,也就是可不依赖于外部致炎因子的内驱性炎化学说。细胞炎化可能在机体内广泛存在,包括在慢性炎症和急性非感染性炎症反应中均会有细胞炎化现象,炎化的细胞长时间存在于机体内,再协同致癌突变、区域血管异常等因素,就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

深入研究“炎-癌”转化,能够解释为何正常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和癌变组织可以携带相同的基因突变,但病理表现不同;也能解释为何流行病学研究看到慢性炎症与肿瘤发生有关,而抗炎物质又可以防癌。细胞炎化现象可能是连接生理和病理现象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为干预肿瘤发生提供了潜在靶点和理论依据。因此,适度抑制炎症反应、抵抗细胞炎化对于预防人体正常组织癌变是有益的。在干预策略上,可以通过靶向炎性因子本身及受体,以及其下游通路等多层面的措施拮抗细胞炎化。

黎孟枫(左二)和科研团队成员讨论肿瘤靶向治疗耐药难题

中医药学院李义凯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李义凯:拥有超50万名“云”学生是什么体验?

9月8日,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全国585个单位、1790人受表彰,我校中医药学院李义凯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李义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带头人、第三附属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术带头人。首届岐黄学者领军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负责人。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针刀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学术团体主委/副主委。

从教近30年,李义凯一直十分低调,名字并不为公众所熟知;但在业内,他却声名远播——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是学校的第一位博士后;率先开展脊柱推拿的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研究,主编了4部全国统编教材,是首届岐黄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10多年,分享真实诊疗案例,致力于帮助缺乏实例经验的广大基层医生成长,拥有50万名“云”学生。“多说一些正确的话,才能让学科不走歪”,李义凯的言语朴实,一如既往。

来源:新华社 南方日报 学校党委宣传部 中医药学院

记者:黄锦辉 孔家铧

通讯员:柯佳

率先开展中医手法的解剖学研究

1995年,李义凯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一人生的转折,源于一段佳话。

博士毕业后,他希望继续做研究,便写信给两所高校的老师,希望获得一份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位老师,就是时任第一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主任的钟世镇。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本不抱希望的他,出乎意料地得到了钟世镇的回信。往后两年多时间里,李义凯成为了钟世镇最亲密的学生之一,办公室就在老师的门口。

从钟世镇身上,李义凯“悟”到了如何做一名好老师——高校教授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保持敏锐嗅觉,引领学科发展。在钟世镇的指导下,李义凯意识到,当时的推拿和整骨学科还基本属于经验医学,缺乏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若想要发展学科,“源头活水”还是在解剖学。因此,他在选题和研究方向上并没有随着潮流走,而是选定了脊柱推拿方向,开展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研究。

两年多时间里,他几乎天天到深夜才离开实验室,从头探索中医手法与解剖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中医正骨手法的作用机制。此后,沿着老师钟世镇指引的道路,他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培育了越来越多的中医骨科人才。近30年来,他陆续申请中标了8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还主编了5部全国统编教材。

希望学生叫他“老师”而非“老板”

对待教学,李义凯十分认真。每一次上台讲课前,他都会习惯性温习讲义,制作课件也从来不假手于人。这一习惯来自老师的影响。李义凯谈起,作为解剖学“大家”的钟世镇每一次上课前总会再看看课件,确保不会产生差错,而且讲课从来不超时。在与学生相处时,李义凯也传承了好“师风”。每一位学生入师门,李义凯就会给他选定研究方向,若是基础稍弱,还会给他开列书单,把短板补齐后再进入科研赛道。

在李义凯看来,“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水平不高的教师”,做一名老师要尊重学问,敬畏知识,才能教出好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李义凯常跟学生打成一片,一些学生遇上了家庭问题,他是能帮则帮。有些外校的学生一入师门会把他称作“老板”,他每次听到都会马上制止:“不要叫老板,也不要叫教授,就叫老师,因为亲切。”

李义凯最看中学生的品质是勤奋。在他看来,人与人的之间差别不大,关键是有没有用心去做。年轻时,他为了做研究天天加班,现在退休了,还到处“折腾”——周一下午,他前脚结束了在广州的门诊,就马不停蹄赶往深圳,为周二上午的门诊做准备。

自建中医药科普平台“粉丝”超50万

在教室之外,李义凯还是一名“博主”,拥有超过50万名“云”学生。他认为,传播知识不一定是在课堂,互联网就如同放大镜,能快速让人“看见”知识、引起共鸣。中医正骨的流派多、杂音多,作为学院派,李义凯深知,自己不仅要用解剖学知识解释治疗机制,还要多向社会大众科普,“多说一些正确的话,才能让学科不走歪。”

每一天门诊结束后,李义凯都会花上半小时整理病例,挑选出最值得分享的病例发布在公众号上。对此他有一个原则:不谈流派,也不谈看病心得体会,就说病情诊断和治疗思路。经营公众号10余年,目前“李教授交流平台”的粉丝数量已超过12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医生。李义凯知道,一些基层医生患者量不大,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都不多,因此只要他们在平台上提问,他都会慷慨回应需求,“答对了点赞,答错了就帮助他们更正。”

他还把解剖学课堂放上了“云端”。他录制的解剖学课程,不仅给南医大的学生观看,还传输给了其他医学院的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他的粉丝数量超过50万,点击量最高的一条视频有近2000万观看量。在由互联网连接的空间里,年过花甲的李义凯依旧步履不停,为一群“云”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

此前,我校中国工程院院士、基础医学院教授钟世镇,中国科学院院士、基础医学院教授姚开泰,中医药学院教授刘晓伟,第一临床医学院教授骆抗先,中医药学院教授吕志平,基础医学院教授罗深秋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及“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充分展示了学校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扎根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的时代风采。

李义凯(右一)给学生授课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