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医药学院“筑梦杏林”系列讲座之“成语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讲座在顺德国际会议厅举行,此次讲座邀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成语龙》的创始人陈汉东担任主讲。
趣味互动:曼曼灵音,叠叠古语
陈汉东秉着“寓教于乐,快乐学成语”的理念,与在场的同学们一起朗读成语,感受成语的言简意赅和意味深长。讲座现场,同学们跟着主讲人一起参与成语接龙,气氛活跃。陈汉东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曲调来串烧成语,配合着四字成语的节奏感来邀请一组同学踏步学成语。学院辅导员欧薇还被邀请现场以《我的祖国》曲调唱一组成语接龙,让成语学习完美地融入到了音韵流转中,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深度讲解:流转千年,耕耘今朝
文武之道,贵在一张一弛,有趣的互动结束后,陈汉东旁征博引地讲述了中华民族在饱经沧桑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的勤劳坚韧,智慧创新,让学生们了解到成语背后所沉淀出的深厚文化根基。在其讲述过程中更是巧妙地为南医大顺德校区“顺德”二字添加了新的意义——顺应天人,德术双馨。陈汉东曾担任“2008年人文奥运《中华成语龙》”总策划,他表示将结合医学“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等精神,为中医药学子用成语创作专业特色的成语龙。
答疑解惑:夯实基础,有据创新
提问环节,有同学问到:“在现代社会,有许多改写的成语广告如“咳”不容缓,究竟该不该用?”还有同学针对网络自发形成的被网友常用的“四字成语”如喜大普奔,从成语定义角度来说,究竟算不算成语?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种现象?陈汉东从成语的起源和发展,为大家悉心解答疑惑,指出成语的谐音应用要看场合,用得好会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用得不好会误导刚接触成语的小学生们。而网络上产生的很多四字成语,能够经得起沉淀和历史检验的,也会被国家语言规范收入。他强调,要先有正确成语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创新,并表示我们需要敏而好学,身体力行,将中华文化推陈出新,使之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