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应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马天俊在校本部教学馆做了一场“历史辩证法”的学术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辩证法”在流俗的见解中被戏称为“变戏法”,等同于诡辩;在一般的见解中则被展开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程式。马天俊认为,上述见解都未能充分重视辩证法展开环节的否定性、悖谬性和严肃性。马克思本人无论被冠之以哲学家、社会学家还是经济学家的称号,都过于狭隘了。马克思本人其实是关注人类命运这种大问题的“先知”式的人物。因此,《资本论》绝非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而是试图讲述人类历史命运,贯穿着历史辩证法的综合性著作。在《资本论》及其准备手稿的叙事逻辑中,人类历史命运的展开绝非田园牧歌、意气风发或一路凯歌的,而是用血与火的文字铸就的严酷历史。马教授追溯了当年英国“羊吃人”、“鹿吃羊”的“资本原始积累”;以工作日的斗争为例着重阐述了机器体系出现的必然性,而机器体系则塑造了“通用工人”,由此导致传统手艺人的逐渐消失;当机器体系的逻辑发挥到极致,一种摆脱了生存束缚、职业局限的“人的解放”就出现了。因此,人的解放不是以中国传统修身“增益其所不能”的方式实现的,而是一种否定式、悖谬式的方式出现的,这也许就是“理性的狡计”。
马天俊的学术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使在座的师生豁然开朗,受益匪浅。讲座过后,与会师生就讲座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双方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加强学术交流合作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