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汕头大学医学院执行副院长杨棉华教授应邀来我校教学馆进行课程整合专题讲座,讲座主题是《以系统整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医学人才模式》,详细介绍了汕头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改革的相关情况。副校长文民刚及各学院、附属医院的老师和学生近200人参加了讲座。
杨棉华教授简要回顾了百年国际医学改革历程,并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以课程整合为基础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详细介绍了该校进行课程整合、培养学生临床能力、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的经验。
据杨棉华介绍,汕头大学医学院于2002年借鉴国际教育标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设计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国内率先推行系统整合医学教育改革。系统整合医学教育模式改变了国内传统理论与临床培养脱节的“老三段”医学教育的弊端,以系统整合代替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实行问题导向教学方法。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坚持医学教育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学科界线,使得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临床、临床与临床交叉渗透;临床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杨棉华强调,要让学生进行“转化式学习”,这其中有三个重要转化:即从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转化为学会整合信息用于决策;从为了专业文凭而学习,变成为了有效的团队合作而获取核心能力;从不加批判地接受现有教育,转化为借鉴全球经验、致力于针对社会需要的创新。
“不过分看重学生学了多少,而是学生有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杨棉华指出,课程改革后,重心向临床转变,基础教育老师由主角变为配角,临床学时数增加很多。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选修课占20%,必修课占56%,临床实习24%。同时,以系统整合代替以学科设置的课程体系,譬如“性、生殖、发育和生长”这一课程安排在七年制第五学期授课,包括“人类生殖基础与临床”、“小儿生长发育”和“性学概论”三部分内容,共68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讨论18学时),主要讲授人类正常与异常生殖活动及其调控机制、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人类性行为的生物学与社会学特征。
杨棉华认为,对学生要突出岗位胜任力培养,让他们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临床能力全程培养不断线;坚持人文关爱,医德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不断线;坚持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坚持临床能力全程培养方面,学校以《终身学习》、《临床基本技能》、《沟通技能》、《机能学》四门技能课程为龙头,全面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其中,《终身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包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和统计学方法,提升学生利用网络与图书资源更新医学知识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作为医科大学的学生,医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们在1~2年级时自发参加医疗扶贫体验活动,3~4年级的学生组建大学生宁养义工队,为晚期癌症病人送上临终关怀;到5年级的时候,学生参加医德医风宣传队,发放医德调查问卷、访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深入了解病人心理及医疗卫生的现状,增强医生责任感及对人文关爱意义的深刻理解。
为了让英语教学全程培养不断线,学校设立全英班,采用国际原版英语教科书、全英授课,引入美国执业医生执照考试(USLME)等国际标准评价学生,让北美本科起点留学生与全英班一起学习,营造国际化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提及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时,杨棉华谈到,USMLE的考试时间较紧,做一道题平均耗时70秒;考题以临床病例为核心,题目包含多重信息,有人文与伦理的问题,有职业精神评价,体现了基础与临床、临床与临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一大亮点是,学校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实验和各种学术活动,培养创新思维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设立杰出大学生科研基金(4-8万元/项),采用交互式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床边教学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让教师给学生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建立了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库,与加拿大Alberta大学合作,开展网上教学,采取更灵活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讲座结束后,到场的老师和同学就课程整合的启动、管理机制等方面踊跃发言、提问,杨棉华教授对提出的问题耐心地一一进行解答。不少师生纷纷表示,本次讲座的内容切合医学教育改革实际,带给人很多思考,让他们获益匪浅,也为下一步落实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