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洛马琳达大学专家来校访问

时间:2016-12-05

作者:麦丽瑶

点击:

    12月1日,应基础医学院及公共卫生学院邀请,美国洛马琳达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系主任Hansel M Fletcher和美国洛马琳达大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及医学院终身教授Charles Wang(王昌宏)访问我校并做学术报告。
    Fletcher作了题为《口腔微生物群落动力学和毒力:氧化应激下的生存策略》的学术报告。在介绍口腔病原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和Filifactoralocis主要毒力因子的翻译后调节及其对病原菌氧化应激抵抗和致病的意义之后,通过蛋白组学技术的研究,Fletcher证明了Porphyromonasgingivalis和Filifactoralocis在与齿龈上皮细胞相互作用时能产生一种分泌蛋白,该蛋白能通过乙酰转移酶和甲基转移酶途径介导损伤口腔上皮细胞。Fletcher着重介绍了口腔病原菌的毒力因子如何增强它们在牙周袋中存活能力并且诱发牙周病, 并探讨了这些研究如何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及帮助控制和预防牙周疾病。自2004年起,Fletcher教授一直从事微生物和分子遗传方向相关的学术研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身兼多个不同领域的职务。同时,Fletcher担任Molecular Oral Microbiology杂志社的主编,并在其他多个科学杂志社担任编辑。 Fletcher在美国、印度、中国、韩国和牙买加等多国的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职位,并于2015年被印度应用微生物协会聘为终身荣誉教授。
    王昌宏作了题为《二代测序技术与临床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学术报告。在本次讲座中,王昌宏分享了他对于二代测序技术(NGS)在临床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应用的独特视角,着重讲解了NGS辅助临床治疗Dopa-Responsive Dystonia (DRD)患者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临床测序在解决疑难病分子机制上的重要意义;他还介绍了其团队FDA 测序质量控制(SEQC) 计划的多项工作。 王昌宏于1999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毒理学博士学位,在临床测序和测序数据分析方面成就卓越,近年来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第一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了等近十篇Nature系列论文,有包括Scientific Translational Med等70余篇研究专著。他先后任职于美国能源部、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以及美国空军国家实验室、并担任UCLA医学院副教授及美国希望城的贝克曼研究院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Hansel M Fletcher作题为《口腔微生物群落动力学和毒力:氧化应激下的生存策略》的学术报告


王昌宏作题为《二代测序技术与临床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的学术报告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