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7点,我校科普教育协会于枫林堂枫叶厅举办了科学使者进校园(社区)系列活动之科普讲座。广东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李劲东副主任与现场300多位师生围绕广东省遗体器官捐献大数据,探讨器官捐献工作中涉及的人文伦理问题,并分享了他对未来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的体会。

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近几年的发展非常令人鼓舞,但这种“中国模式”是否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原则和《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是怎样围绕“提高生存质量,挽救人民生命,增进健康福祉”来推进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如果作为一名医学生科普志愿者怎样宣传遗体器官捐献的知识?
李劲东说,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尽一切努力“抢救生命”。抢救生命不成功时,要尽一切努力“抢救器官”。一个优秀的团队在熟练采用急救医学指南的前提下,不但可以提高救治率,在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也知道如何配合器官获取团队,尽力提高器官回收率,为下一个生命的延续创造价值。这是现代重症医学赋予ICU医生新的使命。现代重症医学治疗策略的伟大进步之一就在于正确把握尊重生命和尊重死亡的时间转换点,并且赋予死亡新的生命价值,让生命在终点后延续。
脑死亡、植物人、安乐死三者之间的基本区别是什么?李劲东表示,脑死亡立法的根本障碍莫过于无知、误解、偏见和固执。普及脑死亡知识至关重要,脑死亡毕竟是一个相当专业的医学问题,任何人若要就该问题发表言论和意见,都应事先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否则错误难免。李劲东循序渐进带领师生探索作为一名准医生所必需的专业眼光和自身素质。从医学生的视角不仅要正确看待遗体器官捐献,更有责任担当器官捐献协调员。
器官捐献与移植关系患者健康和生命挽救,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体现着人性的光辉。稳妥有序开展器官捐献与移植,是一个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遵循国际上公认的伦理学原则,结合国情推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实现器官公正分配和可溯源管理,充分保障捐献者和接受者的权利,走出了一条体现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实际的器官捐献与移植道路。
对于未来发展的体会,李劲东认为器官捐献与移植将进入真正无偿模式,麻醉科血液自体回收设备技术成熟,那么供体血液回收是否成为可能?适时成立省级组织库前景相当广阔。当然也要靠在座的各位和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梦想是一定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