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讲座

您现在的位置:

听他们讲述“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那些事

时间:2018-05-22     来源:基础医学院    作者:郭子豪、董哲宇   编辑:张淼   点击:
新闻摘要:近日,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国赛”)、首届中俄创新实验设计大赛”(以下简称“中俄赛”)中,我校选送的6支参赛队伍载誉而归,共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奖等级及获奖比例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我校创新论坛一等奖零的突破。关于参赛,关于获奖,关于科研,选手们感慨良多。董哲宇:一个普通的周末,值得我一生铭记“国赛”创新论坛一等奖&中俄大赛三等奖获得者董哲宇同...

近日,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国赛”)、首届中俄创新实验设计大赛”(以下简称“中俄赛”)中,我校选送的6支参赛队伍载誉而归,共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奖等级及获奖比例创历史新高,实现了我校创新论坛一等奖零的突破。关于参赛,关于获奖,关于科研,选手们感慨良多。


董哲宇:一个普通的周末,值得我一生铭记


“国赛”创新论坛一等奖&中俄大赛三等奖获得者董哲宇同学在演讲中


对于许多同学们而言,可能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末,在宿舍睡个懒觉,然后去图书馆或自习室认真学习,晚上再约个朋友出去玩,但是于我而言,却是大学生涯中最值得铭记的两天——在“国赛”上获得一等奖以及在“中俄赛”中获得三等奖。

自2016年12月进入实验室至今,这一年半的时光里,每个假期都因为实验而充实。尽管有老师的指导及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但因为临床课程压力较大,所以自己的科研之路爬得相当坎坷。在今年四月通过校赛选拔以及中俄赛初赛选拔后,决赛准备也紧锣密鼓地开展着。参加中俄赛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全英展示及答辩),因此每天熬夜至两三点,第二天七点多起床面对满满的一天专业课更是家常便饭。也许是自己艺术天赋的缺乏和学术型汇报经验的不足,PPT的制作始终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日复一日的熬夜,几乎将自己推向崩溃的边缘。

而此时,同班同学认真开始考研的第一轮复习,我冒出一丝后悔的念头,我也反复问自己——付出这么多的精力、时间,放松专业课的学习,放弃正常开始一轮考研复习的计划是否值得,可最终这些焦虑和负担被我参加比赛的渴望压制了,我告诉自己:既然是自己努力争取到的机会和选择,那就由不得自己退缩。即使满脸泪水,也要坚持到底;而三心二意地兼顾考研与比赛,不如全心全意地让自己拼一把,在比赛中收获累累硕果;最后,不与他人比较,只做最好的自己!

直至坐上去长沙比赛的列车。第一天的“中俄赛”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我看到了自己和北医协和的参赛选手的差距,而自己也因为过于紧张导致发挥失误,这一度影响了我的心态。好在有家人以及同行小伙伴们的鼓励,我及时调整好了状态。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二天的比赛相当顺利。当宣布成绩的时候,我好想找个角落躲起来放声大哭,有委屈,有开心,有感动,曾经所有的汗水、泪水在此刻被抹去,曾经所有的付出、努力在此刻被肯定。这一刻,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值得!

这一切的成果都离不开张琳主任和陈英华老师。是老师们带领我走进科研的大门,以及这一路对我事无巨细地指导、一如既往地鼓励及支持。同时,也衷心感谢黄巧冰教授、金春华教授、梁莉教授、李凌教授对我参赛项目的指导,董为人教授、王华峰副院长、邱钰晖老师的组织!希望借此机会说声谢谢,老师辛苦了!

最后感谢一起参赛的校友们,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及支持,祝贺他们在比赛中喜获佳绩,也预祝学校在下一届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郎欣月:十分耕耘,一分收获

“国赛”创新论坛一等奖获得者郎欣月同学在演讲中


直到现在我还没能从看到自己的名字投映在硕大的屏幕上的激动心情中平复下来。毕竟,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挫折和挑战。当初看到那么多比赛项目,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学校,而奖项名额又那么少时,觉得三等奖都是一种奢望。取得这样一个成绩,如果没有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简直是天方夜谭。

回想起2016年暑假初进实验室时,对一切都很好奇,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学。虽然鼠房真的臭的让人一天都吃不下饭,而且每天站着看师兄师姐做实验无聊又疲倦,但是当自己拿起镊子解剖小鼠,从战战兢兢满头大汗到信心满满手法纯熟,那些疲惫就全部都烟消云散了。

但是面对科研,仅有最初的好奇是远远不够的。当100多份样品要提取RNA,跑qPCR时,当大拇指开EP管开到指甲劈断时,实验的繁琐和冗杂总是让人心力交瘁,尤其看到一次又一次不好的结果。真的想过要放弃,真的在彷徨到底是直接就业还是读研究生。但是心中那个保研的梦把我一次次从绝望边缘拉回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尝试。

所以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如茅塞顿开一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有了良好的结果。没有什么比好的实验结果更能鼓舞人心了。

从这里我意识到阅读文献的重要性,即便满屏密密麻麻的学术词汇让人焦头烂额,一天都看不完一篇,而且看一下就想玩手机,但阅读到一定数量之后,这些异国的语言也会变得亲切,并且自己也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技巧。

虽然经常半夜还在实验室,一周五次被宿舍楼下保安记名字,虽然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十分耕耘之后,你一定会看到成果。

带着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我参加了这次的比赛。最初总是觉得自己的实验结果不充分,实验过程也相对比较简单,而自己也缺乏演讲的技巧,所以没有太多的信心,而同时连出的两门成绩都低于我的平均成绩,更让我一度陷入绝望。不过在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后,我虚心听取老师们给出的意见,不断的完善PPT的内容,并在朋友们一次次不厌其烦的陪伴下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真的很感激她们在忙碌的考试周还愿意挤出时间一遍又一遍听我展示,并提出十分中肯的建议。

当终于踏上了“国赛”之路时,随行的队友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我们都肩负着为学校争光的使命,互帮互助。在去长沙的路上,小伙伴们都一直在背自己的讲稿,一遍又一遍,不管是在高铁上还是在等候区,大家都怀揣着一颗热忱的心,一个获胜的梦。

在赛前,我们还不断的模拟比赛过程,每个人都认真的为其他队员提出意见和问题,互相鼓励着赴往比赛现场。

看到其他学校的选手如此流利的讲述着他们的研究过程时,我真的有点紧张和害怕,紧张自己会忘词,即便已经对讲稿熟悉到刚说完上一句,不用思考的下一句就接着出来了。还好,努力得到了回报。不管对手有多么强大,只要自己用十分的精力准备过了,不管结果如何,问心无愧就好。


郭子豪:玉不琢、不成器

“国赛”实验设计一等奖获得者郭子豪同学在实验中


5月13日,历时三天的“国赛”在长沙落幕,伴随着比赛结束,我终于能够暂时从紧张的比赛节奏中解放出来,整理自己从准备比赛以来的心路历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所有参赛选手,从设计实验到准备比赛,经历了漫长而充分的过程。同学们参赛的项目都是自己亲身参与的课题,对课题的设计理念、方案和结果都十分自信和熟悉。因为充分的准备和对课题的百分之百熟悉,加上同学们的自信展示,从而能够让我们在大赛中有所斩获。

古人云:“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是的,对细节的把握能够让我们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更加顺利。在“国赛”前,我们经历了项目初筛,学校的大赛,经历了老师的指导和多次预答辩,每一次的经历都让我们的项目更加完善。以我的汇报为例,比赛最终版PPT和校赛答辩PPT有云泥之别。我经历了三次大改,从最初的课题汇报思路到最终比赛思路的调整,从先说现象还是先说背景的思考,从介绍语言复杂冗长到简洁直观的转变,每一次调整,虽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都让我离成功更进一步。所以,通过这次比赛也让我意识到,“玉不琢、不成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比赛的成功,离不开各位恩师的指导。陈英华老师是我课题和实验的领路人。我在大三加入陈老师的课题组,在此期间,陈老师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我进行实验,我们一起反思失败的经验,也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是陈老师提供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有机会展示自己。同时我还要感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的董为人主任,在准备比赛期间,董老师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中肯的建议,并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自信。除此之外还要感谢组胚教研室张琳主任、病生教研室黄巧冰教授、生化教研室李凌教授、实管中心金春华教授和发育教研室刘昭廷老师。老师们为我的课题设计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最后还要感谢带队的王华峰副院长和教研办邱钰晖老师,为我们的比赛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把心种在哪里,哪里就会开花,希望我能够不忘初心,在实验的道路上慢慢求索。


陈得舒:绝不轻言放弃

“国赛”创新论坛二等奖获得者陈得舒同学生活照


再次回到阔别两年的长沙,然而此行的目的已不是回到熟悉的国防科大,而是参加人生中第一个全国性的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

想起两个月前的校赛,算是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了吧!由于大赛的报名时间和开学的时间冲突,参加比赛的准备时间很短,本来有放弃参加的想法。最后在指导老师郭晓华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用最后的时间准备一下,参加比赛。虽然准备的时间还是很仓促,几乎是在最后时刻,才准备好了PPT和讲稿。但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最后,在校赛取得二等奖的成绩。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应该轻言放弃,因为当你努力之后,你永远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校赛刚刚结束,“国赛”马上就要来临。很感谢学校和评委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参加这次全国性的比赛。

在准备“国赛”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制作PPT。由于之前没有参加全国性比赛的经历,制作的PPT质量很低。从PPT的排版、背景设计、逻辑顺序、格式的规范性等等都难以达到要求。在进行预答辩的时候,评委老师针对我PPT的问题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例如格式的一致性,PPT的逻辑性和研究切入点和意义的突出等等。根据评委老师的意见,我对PPT进行了修改,使PPT得的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在这里要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郭晓华老师和黄巧冰老师以及我的学长张伟金和李培鑫。郭老师一次一次耐心地向我指出PPT存在的问题,督促我完成PPT的修改。黄老师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帮我检查PPT中存在的问题,并给我提出修改的意见。张伟金学长传授了宝贵的参赛经验,李培鑫学长为我的赛前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他们的帮助,很难想象自己可以取得这样的进步。

转眼间,大赛的日子就要来临。经过3个小时的高铁旅程,我们来到了长沙。饱餐之后,面对即将到来的比赛,大家不免都紧张起来。要感谢同去参加比赛的小伙伴,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他们是最好的伙伴。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在房间里相互演练,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并模拟评委进行相互提问。在比赛前我们一起去各自的参赛教室调试PPT,进行模拟演讲和提问,没有大家的团结互助,我们很难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此时的自己心跳加速,深刻体会了什么叫做“应激状态”,生怕自己站在讲台上演讲时忘词。我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自己可以的,保持专注,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在小伙伴的鼓励下,我走向了赛场。当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评委时,我发现自己变得很镇静,没有了之前的慌张,顺利地完成了比赛。当我坐在台下,我意识到只要自己做好充足的准备,保持专注,是可以做好任何事情。

最后,要感谢带我们前去参赛的老师们,他们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为我们保驾护航,一路上关心我们,照顾我们。

一路走来,要感谢的实在太多,太多……


邵若洋:科研之路道阻且长

“国赛”实验设计二等奖获得者邵若洋同学在演讲中


此刻再坐在电脑面前竟有些恍如隔世,就在今年寒假立项开始的那一刻,我正式推开了在当时的我眼里还颇为神秘的科研的大门。这一刻来的远比我预想的要早,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短短三个月的倒计时就已经开始。

一开始的我们毫无科研经验,缺乏科研思维,在陌生的新领域面前手足无措。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最初的调研阶段中,一篇篇文献在我们眼里犹如天书一般,每一个字母都令人望而生畏。我现在也还清楚的记得,起初挣扎于那些模棱两可的表述和充满生词的长句之间的两周时间里,我不知多少次萌生过退意。然而正是在这种在迷茫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

随后的设计阶段中,由于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我们自学了多门相关课程,一日日的挑灯夜战中,虽然时值寒假,我们却仿佛回到了高三。从教材到protocol,一群新人翻箱倒柜,在前人的足迹中寻找着实验设计的蛛丝马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历尽艰难从文献中获取的碎片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第一个实验设计在无数个语音会议中逐渐成形。

开学后的建模阶段中,刚啃下实验设计的硬骨头之后我们又一头扎进了生物信息学这个全新领域,开始了新一轮的自学和摸索。从获取序列,同源建模,设计连接子,分子动力学调整,到最后的结构分析,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其间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最后的成果面前,我们不由得喜极而泣。

万事开头难,用于形容科研尤为贴切。万幸的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整个过程中,组长始终顶着各种阻力迎难而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保证进度的前进。组员们都对自己的任务尽心尽力,为项目的进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师也抽出自己的宝贵时间为我们的方向和计划提供指导与建议。

比赛前的最后两周内,汇报PPT至少经历了四次彻底修改和三十多次的小规模调整,每次的修改和调整之后讲稿也需要随之修改,经常是前一版的稿子刚刚初步熟悉,下一版的稿子又接踵而至。为了节省时间方便讨论,食堂二楼的沙发成为了我们固定的研讨室。直到赛前第三天的凌晨我仍在打磨PPT和讲稿,对每一幅图,每一个字,甚至每一处停顿,每一个语调都精益求精。而在此之前,我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个投入到这短短十分钟上的通宵。

最终没能拿到一等奖,也许是由于时间仓促结果不够丰富,也许是由于经验不足设计上不够完善,但不论如何,顺利完成了比赛就是对三个月以来的努力的最大奖赏。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短短三个月,从科研小白到参加比赛,收获的除了名次之外,还有更加宝贵的团队合作能力、科研思维和高效的执行力,走出了科研路上的第一步。科研之路道阻且长,然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mu.edu.cn/info/1012/26375.htm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