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18日,学校举行了2018年高端学者系列讲座-免疫学科。本次活动共有六场讲座,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田志刚,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中山大学郑利民,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暨南大学尹芝南,解放军总医院王小宁和国家杰青、中国医学科学院金奇开展免疫科学科技前沿讲座。
学校副校长黎孟枫、高天明、杨海文以及300余名校内外师生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由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马骊主持。
12月4日,吴玉章带来题目为“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GC Reaction”的讲座。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分别阐述Tfc、Tfh和Tfr三种细胞的转录控制功能。郑利民带来题目为“肝癌组织免疫微环境的塑造与临床意义”的讲座。他以肝癌为主要模型,探讨人体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尹芝南带来题目为“PI与科学家:生物医学转化之路”的讲座。他结合自己的科研和工作经历,揭示如何从一名PI变成一名科学家需要具备的能力,由暨南大学医学转化中心的实际工作告诉大家如何将生物医学科研成果转化。
12月6日,田志刚带来题目为“NK细胞与免疫治疗”的讲座,作为一直扎根于NK细胞领域的专家,田志刚结合自己的研究阐述NK细胞作为淋巴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免疫功能的主要承担着;NK细胞是唯一承担天然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是肿瘤/病毒的“天然杀手”,是临床主要免疫指标之一;NK细胞发现较晚、发展迅猛、应用巨大。王小宁带来题目为“生命科学创新:时代、文化与制度”的讲座”,作为一名“老一军医大人”,王小宁回顾了自己的科研之路,重点讲述cell in cell研究领域内涵,以及围绕该领域开展的前沿研究。
12月18日,金奇带来题目为“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新型病原体组合鉴定技术体系及野生动物病毒组”的讲座。他从当前病原体筛查和鉴定面临的挑战和传统检测手段存在的缺陷,引出宏基因组学技术的优势,重点从参与标识、特征标识、关键技术/策略、量化指标/核心算法和创建技术体系等方面介绍该技术,并结合自己对蝙蝠病毒组和啮齿类动物病毒组的研究深入阐释宏基因组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