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是这样的一位科主任,在任8年,所在学科就拿了7年的南方医院先进集体,科室各项业务发展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近5年国家基金名列全校排前三,在医院排第二。
他曾经是这样一位科主任,每天早上7:00,他就早早到办公室了,8:00之前,他已经将当天需要处理的行政业务已经基本上处理完毕了。
很多南方医院的同事可能也知道,放疗科会议室也应该是医院利用率最高的,每天早晨从7:00到晚上12:00,基本上一直灯火通明。课题组文献汇报、课题汇报、学术交流基本上都在这里举行。“每个课题组至少要预约一周以上,很抢手。”
在如此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吴德华是怎么做到让所有的医生们都愿意在科研方面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和热情的呢?而且是从被动转为主动,科研氛围也是如此积极向上的?

无他,真诚,才是最大的必杀技。
“一开始我们的国自然并不突出,大概每年也就两三个,吴主任当科主任后要求科室医生,甚至物理师、技术员都要写国家基金,而且他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是真的一直盯着我们,督促我们,主动找专家帮我们修改,或者亲自帮我们修改,手把手教你怎么写。当科里有个物理师也拿到了国自然,真的是很喜出望外,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遇到有的标书可能是模棱两可的问题,他还会召集科内专家进行讨论,科内专家定不了,就找院内专家,院内专家定不了,就找院外专家,直到帮大家解决难题为止。
认真付出一定是有回报的,南方医院放疗科无论是课题还是项目,无论是申报材料,还是课题标书,质量在行内认可度都是很高的。“全国肿瘤学国自然的中标率大概在13-16%之间,但南方医院放疗科每年的中标率是46%~56%之间。”每逢国家基金“放榜”时节,同行第一时间就会打听,南方医院放疗科今年又拿了多少。
自从2016年担任放疗科科室主任以来,吴德华一直向全科青年医生灌输一个理念:不仅要当好一名合格的医生,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成为一名医生科学家。临床问题可以转化成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从而指导开展基础研究。而基础科研必须源于临床,最终服务于临床,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有想法有态度的医生科学家。

为此,他一直把临床当作是一个科研实践地,他查房的时候经常跟大家说,来,这个病人的诊疗方面,我们来提科学问题。
在他看来,每次查房,每个病人都不一样,解决了一个临床问题,也许就培养了一个科学思维,这就是临床和科研的奇妙关系。大家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想到怎么去解决问题,这些不仅从治疗原则及诊疗规范上考验一线医生基本功,还从科研角度以病人中心让大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大大培养了青年医生临床与科研相互贯通的能力。
他常说,将临床与科研相互贯通,他自己就曾经获益无穷。曾经一名晚期肾癌患者,2016年接受肾癌切除术后肿瘤却全身多发转移,其中转移至纵膈的肿大淋巴结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患者难以进食,痛苦不堪,去到多家医院都以病情太重、生存希望渺茫被婉拒。家属多方打听最终找到了吴德华教授医疗组,吴教授没有任何犹疑马上给患者办理住院,并安排了多学科会诊,给予了常规化疗及靶向治疗,然而最初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病情仍在恶化。正当家属想要放弃的时候,吴德华教授大胆基于临床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立体定向放疗+免疫治疗” 。
随着放射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以及放疗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放疗技术不仅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还能把肿瘤中的大量抗原释放到人体中,因此他考虑也许放疗+免疫联合治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协同效果。正是这次大胆的尝试,黄先生身上的肿瘤居然全部消失,8年多以来没有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至今没有复发。时至今日,吴德华教授当时提出的“立体定向放疗+免疫治疗”治疗理念现已得到临床广泛验证。
据相关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发和死亡肝癌病例有一半在中国,约66%的肝癌病人首次诊断时已出现转移,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吴德华教授也清楚意识到中国肝癌患者与西方国家肝癌患者无论从发病率还是病因、预后都具有人种的特殊性。为不断优化预测、预防及治疗肝癌的中国本土策略,在放疗领域深耕数十年吴德华将更多的精力也倾注到了肝癌治疗领域,围绕“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他埋头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吴德华教授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报道可预测肝癌转移全lincRNA,并多层次、多维度揭示lncRNA在肝癌转移中关键作用及机制,鉴定出抑制该通路控制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靶点,实现了肝癌转移理论突破。2015年,吴德华教授团队又发现放射消融联合靶向、免疫治疗可显著激活肝癌免疫微环境,提出“放射消融联合靶免治疗”创新性治疗方案,研究成果获国际领域关注。为此,吴德华团队获得了2021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也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首次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项类的一等奖。

为了将学科的年轻一代骨干早早推上历史舞台,给与他们相应的平台,他在任期间一直着力推进学科亚专科建设,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胃肠、妇瘤等10个亚专科,每个亚专科都有独立的方向,患者也能更直接方便找到合适的专家。
“他总是想方设法将资源给到我们,一篇好的文章出来,他会将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都让给学生、让给年轻人,让大家觉得特别有价值感和获得感,特别有冲劲和干劲。”
以科室新任主任官键教授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我记得在我30多岁的时候,会比较彷徨,觉得自己临床水平不错,是个挺好的临床医生,但是也非常困惑,好像什么都会,好像又什么都不专,吴主任大力推行的亚专科建设帮助我们解决了这种困境,这无论对我们学科还是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陈龙华、吴德华两任主任的无缝接力下,放疗学科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打下坚实的临床和科研基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科室迈进国内优等生行列。
在将学科顺利交棒以后,吴德华教授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精力和热情,他谢绝了很多单位抛来的橄榄枝,主动加入到南方医院赣州医院的学科建设中,2024年5月,吴德华被正式任命为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副院长,开启了事业上的新征程。
上任伊始,吴德华副院长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潜心下科室调研走访,深入了解医院相关学科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并对标国家卫健委三级公立医院考核的要求,建议将肿瘤规范化治疗列入南方医院赣州医院“一把手”工程。为方便当地患者,还专门成立了13个肿瘤MDT团队,全流程为初诊、疑难、复发及治疗进展肿瘤患者进行开展MDT,开设日间化疗门诊,当地民众以前看肿瘤疾病要跨省的局面大大缓解,特别大大降低了赣南地区肿瘤患者的外转率。
针对医院肿瘤学科医教研和高层次人才不够的局面,吴德华副院长树立“以学为基点”的理念,每周依托南方医院放疗科平台,每天开展早交班学指南,每周六学习靶区勾画,每周四晚上读文献及课题汇报,现在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肿瘤学科已形成学习蔚然成风的好场景,最近并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我对学科的年轻一代很放心,也很有信心。对我个人而言,是南方医院的热土培养了我,趁现在身体情况还好,还有使不完的劲儿,想再做一点有挑战性的事情。”
“孩子也大了,没太多家庭负担,能够去革命老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南方医院同质化的肿瘤治疗,不出远门就在当地解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真的能够实现建一座赣州家门口的南方医院。”

箴言选录——
★作为一个科主任,真正需要强化的不是作为临床专家的角色,而是管理者的角色。他临床专家的角色是一个亚专科的专家,而不是一个全能专家。
★判断一个医疗专家会不会看病,那就是看看老百姓愿不愿意找你,是不是不找你不死心。
★教学效果也很简单,我们都当过学生对不对?你说哪个老师的课讲得好,争相去听,哪个老师讲的课不好,一个个的都跑了。
★对我的老师我一辈子都特别感激。我的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包括研究生导师,我跟他们最终都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在我进步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指点过我。
★我们所有的科学研究一定是基于临床,通过临床研究进行人才培养,规范临床医生的行为。病人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也是我们爱护和尊重的对象。
★立足临床提出科学问题,开展临床研究解决临床问题,以临床研究规范临床实践,从临床研究衍生出转化及基础研究,借助临床研究规范、强化专科人才培养,依据临床研究成果更新国际、国内指南。
★每一个病人生病看似是一样,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我们既要看出来相同点在哪里,尤其要关注不同点在哪里,能看到不同点在哪里,我们现在才有新的发现,新的问题才能够被推动解决。
———链接———
吴德华,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南方医院放疗科学术带头人,第二届“羊城好医生”,第十三届“南医优秀教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杰出教授。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医师协会人工智能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放射治疗科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射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牵头承担1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及1项广州市重点研发课题,主持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ANNALS OF ONCOLOGY、Gastroenter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权威国际期刊70余篇论文,其中4 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Gastroenterology杂志发表同期社论,推荐为亮点研究,研究成果被写入《肝癌放疗专家共识》;首次提出免疫不良反应检查点的新概念,并验证CRTAM可以作为免疫不良反应早期预警分子及干预靶点;发现SFRP2作为影响放疗联合免疫治疗远隔效应的关键分子,从机制上验证SFRP2高表达CAFs调控血管-免疫微环境影响远隔效应的分子机制,并提出靶向SFRP2提高放免联合治疗的干预策略。以第三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培养硕、博士生100余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简称放疗科)成立于1986年,在历任科室主任及吴德华教授的带领下,顺利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放射肿瘤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科室医疗与物理师系列人员中正高7人,副高16人,中级19人,初级18人,其中35岁以下28人(占比47%),45岁以下49人(占比82%),青年人才队伍已发展成为科室中坚力量。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7名,获评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珠江“科技新星”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杰青培育”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获“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及“南医优秀教师”称号,《放射肿瘤学》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吴德华教授担任科室主任期间,学科以“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肿瘤放射治疗学科”为目标,秉承“精准放疗、特色放疗、创新放疗”的顶层设计,“十年磨一剑”致力于“肿瘤精准放疗与辐射抵抗”的临床及转化研究,取得了系列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近5年放疗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达到38项,省部级课题34项,课题总经费近3500万元,尤其是近三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居全校第一。
科室临床业务近年来更是实现翻几番,住院患者由2016年3049人次上升到2022年10471人次。科室开展影像引导的调强放射治疗(IGRT)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及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等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特色医疗技术,放射治疗病人数从2015年1300余例上升到2022年3000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