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教学

您现在的位置:

超越卓越的创新

时间:2016-07-1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点击:
新闻摘要: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习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经典,历久而弥新的命题。

  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习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经典,历久而弥新的命题。一般都会认同:他们学的是知识、能力和素养。但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能力和素养?则是现代大学的长久追问。
  美国威廉姆斯学院校长亚当·福尔克认为,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一次人为活动,其中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越直接越清晰越好。而美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沃德有一段名言,则为这种大学所独有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很好的注解。原文大意是:经师言教,人师身教,良师开释,大师开悟。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即使像复旦大学这样的高校,我们还没有做到普遍深入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互动”,我们的培养模式仍然部分停留在“言教”和“开释”,我们少有“身教”,更缺“开悟”。虽然做好“言教”和“开释”已属不易,但要实现高等教育创新使命,后者则必然是一个时不我待的中国教育命题。
  2014年春天,复旦大学部分“莙政学者”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探访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在场的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认为,“莙政项目”是李政道先生除了诺贝尔奖之外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因为它秉承着启发本科生的创新精神,深度探索并引领高校本科生应如何系统地参加学术研究与训练。
  但我们要不断追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学生在科创中的卓越?学术参与规范和兴趣维持之间如何平衡?论文的多寡与研究品质之间何以权衡?在“曦源—望道—莙政—登辉”这一“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以下简称FDUROP )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形成复旦大学对创新性人才的逐步提升的阶梯性?这是“莙政望道”项目操作过程的关键。
  第一个层面 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
  2013年,我参加“莙政学者”赴台交流回来后的答辩,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哲学院国学班学生林振岳,他研究的是非常枯燥的课题,但绝对是个“终结者”——在为某个学者做编年史。他当时没有发表任何文章,但他在答辩中表现出来的沉稳,以及沉浸在研究中的满足状态,我们至今都记得清楚。
  林振岳参加的是“望道项目”,理论上没有机会参加“莙政项目”的活动,但教务处特别推荐他参加为期两个月的“莙政项目”暑期赴台学术交流活动。他本科毕业后读了研究生,拿到了研究生“大奖中的大奖”——相辉奖。
  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恽敬集》的编辑在获奖后写了一篇文章,她在文章中感谢了两个人:一是这本古籍的主要整理者著名学者万陆先生,另一个就是林振岳。该编辑来复旦大学查古籍资料时,碰巧是林振岳值班,但他显然不仅仅是个“搬书工”,他找出了某个篇章不同年代的五个版本,以及三个校本,而有些版本在各图书馆网上目录均未登记。
  正是由于他的史料收集,使《恽敬集》从原先的简单校点,变成汇校、汇评,学术价值获得大幅度提升。如此这本原来与林振岳没有任何关系的书,最后署名为“万陆、谢珊珊、林振岳标校,林振岳集评”。林振岳成为除万陆先生外最重要的作者。
  在整个项目实施的18年里,有不少这样的“林振岳”,他们各有各的坚持兴趣的方式和方法。一个人最终成功,最重要的品质不是情商与智商,而是毅力。如果学生能从“莙政”“望道”等项目中感悟到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快乐,愿意更投入地进行问题思考,我们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才是李政道和秦惠莙夫妇设立项目的初衷。
  第二个层面 三年学徒生涯求规范
  我同样不知道有多少本科生,是经历过所谓的“三年学徒”生涯的。我遇到希望来我的课题组里做研究的学生,通常会问:“你们是愿意自己做一个题目,还是跟研究生们一起做?”他们的答案大都是希望自己做。这当然很好,但如何接触正规的学术训练?这是本科生培养中遇到的危机。也就是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学术价值取向。虽然不排除不符合现代规范的思考会有一些创新性的发现,但现代科学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家庭实验室阶段,更多的是团队合作和更加严格的学术规范。
  本科学术很可能是大学生真正接触正规学术的第一步,第一步一定要走“正”。这和发表论文的多与少构成了两个层面的问题。
  原创思考如果缺乏严谨的学术规范,可能会“不了了之”。同时,没有合理规范的学术项目操作,最后也会为学生带来不好影响,他们会认为“学术就是这么回事”。学术诚信是学术生涯的基石。
  复旦大学在推动学生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莙政望道”这一高层面的本科生科创项目评审中,一旦发现不诚信现象,负责项目的办公室可以随时终止哪怕已经进入“终期答辩”的项目。当然,我们在项目设计中采取了真正灵活创新的环节:学生出国留学,项目可以带着走,什么时候完成了,什么时候回来答辩。不让刻板的制度“框死”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有耐心地遵循学术规律和研究规范。
  第三个层面 “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约翰·霍普克拉夫谈到如何鉴别真才实学时说:“这很简单,只要选三位相同专业方向的优秀科学家,问学生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听说过这个人吗?如果听说过,那么第二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如果读过这个人的文章,那么第三个问题,这个人的论文有什么学术贡献?
  此中可以看出,论文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本科生做学术,要理解和遵循的是“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这是超越“卓越”的内涵所在。
  除了本身的学术功力外,也需要“宣传自己”。比如,与国际的学术圈子互动,尤其是在重要的国际专业会议上作一个精彩的报告,可能会获得很多“真知灼见”的反馈,而这也是学术问题和科研进展获得承认的重要环节之一。
  最后,“超越卓越-回归创新”的项目坚持。前不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韩福国老师参加完“莙政”“望道”项目的中期答辩后发现:大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文献和数据做出一个基本的梳理和解释,并未表现出对学术问题的钻研精神,以及对学术问题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未来‘莙政’‘望道’的发展及项目审批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始终相信,一个人最终能达到的高度,与其品质追求相关。而品质的提升,来自不断与大师以及志趣相投的优秀群体的交流互动,不断挑战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作者:徐雷,系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此文摘自作者在复旦大学“莙政望道登辉结题典礼”暨“拔尖计划”荣誉学生颁证仪式上的发言)  
  《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11日第6版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