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通识教育部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留学生医学汉语课本剧大赛决赛举行。大赛以“医语通心·文明共愈”为主题,通过留学生们生动的医学情景剧表演,展现语言学习与专业实践的双向赋能。

七支队伍进入决赛,参赛队伍围绕心绞痛、冠心病、肾病综合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甲亢等医学病例展开创作与表演。比赛现场亮点纷呈,弗兰克林(Gikunda Frankline Koome)小组通过肾病综合征病例,展现了医学生对病患的人文关怀;木兰(Hussein Amena Abdulfattah Mohammed)小组则以甲亢病例为切入点,用深情的表演诠释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陈佩佩(Pratum Natchanan)小组聚焦冠心病患者的救治过程,巧妙化解医患沟通难题。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阿尔曼(Seyed Ahmad Taslimi)、小美(Kabiri Negar)、吕世英(Lu Shiying)等小组不约而同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表演主题,通过不同视角诠释这一疾病的诊疗与人文关怀,展现出跨文化理解的深度与创意。恰如阿尔曼小组发出的心声:“愿每一位病人早日康复,我们也会不忘初心,做最温暖的医生!”
比赛邀请药学院副教授刘孟华、中医药学院副教授曲姗姗、国际教育学院教研办主任栗玉菡、通识教育部汉语言文学教研室的教师们担任评委。评委们就参赛队伍的语言专业性、专业融合度、戏剧创新性及医患沟通等方面进行了点评。现场还围绕参赛队伍表演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抢答,气氛热烈。
经过激烈角逐,弗兰克林(Gikunda Frankline Koome)小组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流畅的汉语表达及富有创意的剧情设计摘得一等奖。

阿尔曼(Seyed Ahmad Taslimi)小组与吕世英(Lu Shiying)小组获得二等奖。

木兰(Hussein Amena Abdulfattah Mohammed)、小美(Kabiri Negar)、陈佩佩(Pratum Natchanan)等小组获得三等奖。


另外,弗兰克林小组以全场最高票数斩获人气奖。颁奖环节中,嘉宾们为获奖队伍颁发证书,并鼓励所有参赛者“以今日舞台为起点,未来用汉语传递医学的温度”。

此次比赛以“国际中文日”为契机,不仅是对“中文+医学”的实践,也是学校国际化医学教育中的创新探索。以《医学汉语》课程为载体的“中文+医学”是语言技能的叠加,更是跨文化医学能力的核心构成。通识教育部副主任高一飞指出,此次比赛不仅为留学生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舞台,更让严谨的医学知识浸润人文温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杜华希望留学生们通过表演深化对医患沟通的理解,感受医生应该有的温暖和爱心,成长为一名既懂专业知识,又有爱心的国际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