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由通识教育部与德风书院联合主办的第 46 期“通识讲坛”在顺德校区顺利举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旺以“我们今天如何做自己”为主题,从哲学维度切入,通过理论解析与案例阐释,为青年学子搭建起"日常困惑"与"哲学思考"的桥梁,现场座无虚席,互动氛围热烈。

“‘如何做自己’既是日常话题,更是哲学问题。哲学在文科中的地位,恰似数学在理科中的地位 —— 好的引导能让它变得有趣,但核心的思辨难度不会消失。”讲座开始,黄旺鼓励同学们主动拥抱这份挑战,强调“正是因为难,哲学才拥有独特魅力,跨越难度才能看见不一样的思想风景”。
随后,黄旺围绕三大核心问题,层层递进展开分享。
“做自己”为何成难题?
黄旺指出,当代青年正身处“自主性觉醒与缺失并存”的矛盾时代。一方面,与祖辈“听天由命、接受安排”的生存状态不同,如今的年轻人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与边界感——从强调个人空间、抗拒他人干预,到追捧《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再到“断亲”“整顿职场”等现象,均是个体自主性觉醒的体现;但另一方面,进入社会后,个体又常陷入“失去自主性”的困境: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当中”。外在层面,人自出生便背负对父母养育、社会支持的“债务”,成长过程中又被 GPA、KPI、资本规则等绑架,沦为 “人质”。内在层面,人们易将社会规则“内化”,误把他人欲望当作自我需求,甚至以 “牺牲自我”为代价融入社会,陷入“异化自我”的迷茫。
我们如何理解 “自己”?
在剖析“什么是自己”时,黄旺打破了“自我是固定实体”的认知:其一,“自我是幻象与误认”,婴儿通过 “镜像阶段”(观察他人形象)建构自我,其本质是社会规训的产物;其二,“自我是协调中心”,结合弗洛伊德 “本我、自我、超我” 理论,自我并非拥有独立意志的实体,而是调和 “现实规则、社会道德、内心欲望” 的中间者,需在三方拉扯中寻找平衡;其三,“自我存在分裂”,人既有被社会认可的 “规训自我”,也有被压抑的 “真实内核”,而“异化”并非全然负面,必要的异化是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
如何在现实中 “做自己”?
针对 “如何做自己”,黄旺给出了建议:一是接受社会规训的同时,主动用规则实现自我;二是“拒绝自恋与讨好”,不将自我标准强加于人,也不盲目顺从他人,坚守自主判断;三是“敢于斗争,守住边界”,对不合理要求勇敢说“不”,在“爱自己”与“爱他人”间找平衡;四是 “要么改造,要么逃离,拒绝抱怨”,面对不完善的环境,要么行动改变,要么主动离开,不陷入无意义的吐槽;五是 “放弃我执,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强调过度执着“自我”易陷痛苦,融入社会、服务他人才能获得更深层的价值感。

讲座尾声,同学们围绕 “什么是现象学”“当代社会三重困境(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哲学学习方法” 等问题与黄旺教授深入交流,现场讨论氛围热烈。此次讲座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审视 “自我” 的哲学视角,更启发大家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以理性与勇气寻找“做自己”的路径,为未来人生选择注入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