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作用,是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积极探索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取向。通过积极推进教授治学,从而推进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近日,围绕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资格申请问题,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一次专门会议上展开。提交申请的23名校外专家大多是厂矿企业的技术骨干,其中不少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怎么取舍?经过认真权衡,学术委员会的教授们最终选择了少数人通过。
该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舒教授告诉记者:“学术委员会考虑到不少申请者工作繁重,实际到岗指导博士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决定坚持较为严格的学术标准,并进行了集体投票。从实际出发,我觉得这是学术委员会作出的严肃选择。”
这样的事例是中国矿业大学在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创立高效、规范、有特色的学术委员会工作体系的一个缩影。该校党委书记邹放鸣告诉记者:“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首批高校,教育部日前已正式核准了《中国矿业大学章程》。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作用,是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取向。通过积极推进教授治学,从而推进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规范:“建章立制”创矿大特色的学术委员会制度
经过近两年的反复酝酿、讨论,《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于2012年4月颁布实施。《章程》明确了学术委员会在校内学术事务中作为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赋予了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的职权,为教授治学搭建了制度平台。
“学术委员会是保证大学学术独立性,推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学术委员会成为学校学术事务的最高咨询、决策机构,学校提出,将原先的各类学术组织统一纳入到学术委员会的顶层设计,将分散的学术决策功能进行充分整合,自成体系,独立运作。”校长葛世荣介绍说。
单独设立管理工作机构、建立独立运转机制是中国矿大学术委员会制度运行的一个重要举措。为了保障学术委员会独立、规范运行,学校成立了常设的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制定了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暂行办法、基层学术单位教授委员会工作规则等系列规章制度,体现学术自治的原则,解决了过去学术事务组织偏于松散、决策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有效行使学术决策权力、确立学术权威以及加强学风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学术事务决策、审议、评定、咨询职能整合,是中国矿大学术委员会制度框架的鲜明特色。该校对校内学术事务体系进行了重构,将原先分别设置的校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等统一纳入到校学术委员会章程的制度框架下,设立了教学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评价委员会,将分散的学术事务机构进行充分整合,并对职责进行了细化落实,将审议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研究战略,以及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处理学术失范行为等十几项权力全部交由校学术委员会行使。为了使学术事务处理形成全校上下“一盘棋”,学校还设立了基层学术单位教授委员会,在校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下,讨论和决定所在单位的重要学术事项。
经过两年多的规范运转,学术委员会的教授们也有了深切的感受。环测学院教授邓喀中说,学术委员会的事务繁多、任务很重,但教授们一旦投入其中,便油然而生出主人翁的感觉,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大增强了。
高效:“去行政化”提升学术权力公信度
2012年底,中国矿大举行了许多年来第一次不是校领导主导、由学术委员会教授们独立负责的职称评审。当时有人担心,教授们能否把握好职称评审的价值导向。最终的结果证明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委员们严格按照程序,坚持标准,顺利完成了评审。评审结果也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学术委员会的权威赢得了尊重。
中国矿大的学校领导层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大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其精神品质在于学术为本,追求卓越,学术上的事情当然要交给教授来做。”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厘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边界方面,中国矿业大学下足了功夫。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除分管校领导、院士和国家教学名师外,在任校领导均不进入校学术委员会,其他党政处级干部进入比例不超过委员总数的20%,且不兼任学术委员会的相关职务。2012年6月,该校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产生,53人中,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副校长外,校党政其他领导都未进入学术委员会,职能处室负责人只有4人进入,其他48位委员都为学术带头人。
“改变成员结构是学校学术委员会制度改革的重大变化。”葛世荣说,学校新成立的学术委员会不再像过去那样,党委行政班子的许多成员都在里面,专职教授很少。现在就合理了,专职教授成为学术委员会的“多数派”,做到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形成彼此相互支撑而不逾越的格局。
该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屠世浩教授深有体会地说,作为矿业学院的院长,以前最难做的事有4件:职称评审、博导聘任、博士生录取及博士论文答辩,牵扯很多精力。过去评职称的时候,不少人到院长办公室反映诉求,博导的聘任也往往因为多年的同事关系拉不下脸来。这两年因为有了学术委员会就没人找了,人际关系也变简单些了,也有更多时间处理分内工作了。
在学校整体氛围的影响下,两年来,校学术委员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认真开展工作,顺利开展学位评定5次,职称评审4次,共开展其他教科研项目、学术荣誉、学术奖励等重大学术评审和推荐55次,重大学术咨询19次,实质性地实现了高效运转。
驱动:“教授治学”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
“教授治学”催生了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群芳竞妍”的喜人局面。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有8个团队70多名工作人员,设有教授委员会。他们通过学术委员会建立新的考核机制,只考核团队,对个人不设硬性指标,让每个人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在煤矿充填开采技术方面取得了的重大突破,在《Science》上发表了文章。在学校安全学院办公楼内,一个个教授工作室充满紧张忙碌的气氛,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成为学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这样的理念和氛围的熏陶下,该校教授周福宝脱颖而出,2013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他又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荣获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在中国矿业大学,除了学术评审、推荐之外,学术委员会在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决策、咨询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国矿业大学章程》的制定、职称评定条例的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等都经过学术委员会的讨论并提出决策参考意见。2013年,在学术委员会的建议下,学校启动了新一轮科研重大项目培育工作,据了解,这些项目都是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大课题,如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
聚沙成塔,积水成溪。随着时间推移,教授治学的积极推动作用正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逐步凸显出来,形成了推动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中国矿业大学有4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位列全国第一。2012年,学校工程学学科的ESI排名首次进入全球前1%。2012年、2013年,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分别位列江苏省高校第一位、第二位。
如今,中国矿业大学正通过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设立学生参事制度、梳理行政权力清单、下放学院管理重心等一系列切实贯彻大学章程精神的举措,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激发创新活力,真正让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