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校名“前缀”由地方变成河南,显得更“高大上”;也有人认为,新校名没了地方特色,分不清学校在哪儿。
这些年,全国很多院校刮起“改名风”。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全国有250多所院校更名,其中“科技”“理工”“财经”等字眼使用火爆。不过,在专家看来,学校办得好不好,并不在于校名,而在于教学质量。
观点PK
支持方
“豫”字头,对找工作有好处
学校拟更名的事儿,学生们异常关心。
“这名字‘高大上’啊,由安阳到河南感觉提升了档次。”安阳师范学院在校生李敏说,将来毕业证上带“河南”俩字,好听不说,可能还会更好找工作。
李敏的话是有根据的。学姐找工作时,招聘企业多会问她,“师范学校毕业的,咋不去当老师?”
在李敏看来,校名中虽带“师范”二字,但学校仅有1/3左右的师范专业,其他都是非师范专业,去掉“师范”俩字,整体上来说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
“学校与信阳师院、河南师范大学相比,师范专业没有竞争优势,名字中没必要保留‘师范’俩字。”李敏说,学校改名为“河南人文科技学院”也算把学校文理科专业全部涵盖了。
信阳师范学院毕业生方曙光也认为,从长远来看,如果学校能更名成功,从信阳提升至河南,对学校来说是好事儿,学校声誉和影响力都将进一步提高。
反对方
统一“豫”字头
没特色、易混淆
“我觉得,信阳师范学院名字挺好,一听名字就知道在信阳,如果改了名估计很多人会问这学校在哪儿。”网友“酸辣白菜豆芽”说。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很多网友赞同。有网友说,有些学校改名后,名字变得特别容易混淆,比如:河南师范学院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学院与河南工业大学,“不细看很容易混淆,俩学校感觉像双胞胎”。
“信阳师院是个老牌院校,这些年来积累了很好的声誉,如果改成河南师范学院,虽然名字中保留了学校的特色‘师范’,仍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造成一定影响。”信阳师院毕业生陈先生认为,大学牛不牛不在名字,在于教学质量。
业内观察
改名多为走差异化路线,向综合化转型
在教育界人士看来,多所高校拟更名可能是出于发展考虑而进行的统筹调整。
社会学者付逸飞分析说,改革开放后教育大发展,师资不足,各地都设有自己的师范学院。如今,中小学师资力量逐渐得到补充,师资培养从数量开始转向质量,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比如有些师范院校已从专科升为本科。
从拟更名名单中可看出,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院继续作为培养师资的重要基地,其他几所师范院校可能是想打“差异化”的牌子,比如安阳师范学院拟更名为河南人文科技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拟更名为河南文理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拟更名为河南工商学院等。
而这些学校拟更名的名字也不是随便起的,比如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专业比较突出,“人文科技学院”也能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名字带上‘河南’,上层次了,我觉得更名会利大于弊。”付逸飞说。
名头越改越大的背后,是为了更好招生
更名,对高校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可能就是招生。
省内一高校老师举例说,中国海洋大学之前叫青岛海洋大学。从阅读习惯来看,“中国海洋大学”表明它是全国性高校,面向全国招生。而“青岛海洋大学”则不能准确地透露这个信息,也不如“中国海洋大学”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学校名字,与招生有很大关系。”该高校老师说,一些考生和家长对学校不太了解,选学校时往往主要看学校的名字,觉得名头越大越好。现实中,确实很多人认为,国字头的院校比省字头的好,省字头的院校比某个地市的要好。
“几所拟更名的师范院校,更名后名字兼顾文理,会更利于招生。”该老师认为,比如“河南工商学院”就比“周口师范学院”听起来名头更大,显得更高端。
变化趋势
近5年250多所院校更名
好“前缀”受到争抢
1999年,大学扩招后,高校花名册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多。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全国有257所高校更名,很多专科学校要升格为“学院”,“学院”提升为“大学”。受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影响,“科技”、“理工”、“财经”等字眼使用火爆。
还有些商学院,改为工商大学或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变成外国语大学……于是,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交通大学之类的校名满天飞。一些专业院校为了吸引考生,也弄个综合性大学的校名。
另外,纵观全国,院校更名能用“中国”就不用“华东”,比如叫中国计量学院就比叫华东计量学院好;能用“西南”就不用“四川”,叫西南科技大学就比叫四川科技大学响亮。
如今,很多好名被抢注,符合“大学改名规则”的好名更显得弥足珍贵。
比如,“华字辈”已有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类似但暂未被抢注的有华南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华西科技大学、华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