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录】日积月累的“职业”

时间:2018-09-07

作者:吴燕妮

来源:第一临床医学院

点击:

实习,这个词语从大一入学时充满向往的模样,历经四年的冲洗磨炼,渐渐在我的世界里蜕变成一个有温度的形象。

日子不长,时间不多,点点滴滴,镌刻记忆。

生活无处不惊喜,人生总有“第一次”

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是胃肠外科,每天在科室里收病人,问病史写病历的时候,虽然总要在入科前把相关疾病的各异表现、繁杂诊断熟悉于心,但是当现实与理论相撞的时候,形形色色的问题总是出其不意地接踵而至。而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认认真真地去记录病史,针对自己的疑惑点再细细研究探讨。

都说生活无处不惊喜,你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在这里遇到我的第一个换药病人,当时的我小心翼翼地拿着换药包到病房里,准备给病人换药的时候,病人看到操作者是我的时候,紧紧地抓住我的手,对对面的师兄说,“我不要她换,你来。”“你如果不让她换,她以后也是要当医生的,那她就用这样的水平帮你的孩子看病,你愿意吗?”这会儿病人在开始慢慢放开抓住我的手,紧张地看着我换药。

本来脑袋里熟悉的操作流程被病人这一打断,就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空白加剧我紧张的情绪。回头看了一眼师兄,他坚定的眼神让我渐渐开始平稳下来,按着流程继续进行操作。

给病人伤口换好药后,跟着师兄回到办公室,师兄揭下口罩,让我坐在一旁,语气里略带严肃地说道,“这不过是你的一次简单操作,以后还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大的小的操作,如果你决定好要做医生的话,那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你要明白一个道理,你不仅要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同时,与病人的交流更是一门你毕生都要修炼的学问。”

每天都有新收的病人,每天都有出院的病人,时间并不会因为某个因素而停止转动,而我所能做,不过是尽我所能,做到更好。

医生,是“一生”的职业

年后的科室是儿科,因轮有值班,所以每当临近深夜的时候,总是格外忙碌。我还记得我第一个值班的日子,那天跟着师姐从11点开始新收病人,直至凌晨2点,才匆匆地写完了病历和首程。身体的酸胀愈发明显,休息间隙,我忍不住问了师姐,“师姐,是什么让你在儿科坚持下去?”师姐看了看,心里了然,笑着对我说,“以前是好奇让我开始想要了解儿科,如今是情怀让我想要继续坚持下去。”

人在某些时候总有些自虐的倾向,想要互相对比,互相伤害,然后再在这压力山大的生存间隙里寻求一点点安慰去抚平内心的那点躁动不安。脑海里那刻还在回荡着师姐的答案,一如迷雾的一束灯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生活虽不易,可仍需努力努力再努力不是?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或许是因为日子总是在遗忘,遗忘今天的美好,遗忘昨日的悲伤。当被现实打击到想要退却的时候,才开始慢慢地从回收站里去拾取自己最初想要的那抹温暖。

此外,我还格外感谢在儿科的那次病例讨论。虽然当时的我被备稿折磨得“心力憔悴”,但在那次的病历讨论里,跟同学在一起模拟讨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远远不足,看着同学对于疾病的侃侃而谈,不禁低头沉思,其实,自己离“医生”这个词的距离还好远好远,依旧需要继续砥砺前行。

日积月累,才能滴水穿石

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这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急诊实习轮转里依旧体验得淋漓尽致。每次看到这台心电图机的时候,总能想到那些个在急诊的岁月。

无数个日夜里,无论是跟着老师坐诊还是在值班室里值班,这台机子都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刚开始对心电图的解读并不是很懂,后来在带教老师的教导下,一步一步认识了一些常见急病的图像,偶尔还会自己先解读,随后在老师闲下来的缝隙里与老师细细讨论,一起解读疑点。

笔触下描绘的波形跳动,却也记录着日子里的点滴积累。

我还记得临出科时,带教老师说的那句话,“日子总是万般意外,且看你留心细琢与否,如能坚持,终可见滴水穿石那天。”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