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始建于1975年7月,是全军唯一的集教、研、医为一体的培养全军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基地。2005年6月学校转制后成立中医药学院。学院充分利用中医、西医、理工、人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行学科联合,致力于打造中医药优势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中医学)。学院是全国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中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院校之一,形成了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体、留学生培养为特色,以中西医结合为教学模式、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以来,学院坚持包容、开放、多元的理念,大力推动中医药在大型综合医院中的发展。2014年设立的“大翔”基金专为学院本科生课外科研及创新创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2013年,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专业名老中医传承班首次开设,学校从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遴选出20~30%左右,组成“名老中医传承班”,构建“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重素质、重传承、重经典、重实践,通过“精英化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传承人才。名老中医传承班优秀学生将免试录取为中医学研究生,优先推荐就业。

名老中医传承班拜师仪式

名老中医传承班拜师仪式

南方医科大学首届名老中医传承班出师仪式
专业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专业概况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始建于1975年,1987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研究生,是全军唯一的集教、医、研为一体的培养全军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基地。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先后成为广东省、国家重点学科和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广东省攀峰一级重点学科,是学校四大特色学科群之一。2004年,学校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面向全国招生。目前是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为基础的优质教学资源。
近年来,中西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执业医师通过率一直名列全国前茅,2次位居全国第二,1次位居全国第一。专业学生近2届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获广东省金奖3项、银奖6项,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获得第五届“天堰挑战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中医药创意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首届全国中医临床技能大赛三等奖。

学院学生获得2016年“天堰挑战杯”国赛三等奖

学院学生获得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金奖
主要课程
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伤科学、 内科学、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传染病学、手术学基础、临床技能学等。
广东省内分录取数线(理工类) |
专业 | 学制 | 2016 | 2017 | 2018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中西医临床医学 | 五年 | 581 | 552 | 571 | 543 | 593 | 559 |
就业方向
在各级医疗单位、医学科研单位从事临床医疗或、教学或研究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学生培养质量
中西医临床学生培养质量数据统计表
毕业届别 | 2014届 | 2015届 | 2016届 | 2017届 | 2018届 |
就业率 | 94.74% | 96.13% | 96.15% | 95.32% | 98.13% |
|
升研率 | 38.01% | 31.65% | 28.12% | 39.18% | 37.5% |
|
四级通过率 | 96.75% | 96.23% | 97.05% | 98.83% | 98.13% |
|
六级通过率 | 55.80% | 51.65% | 52.60% | 60.82% | 63.75% |
|
执业医师通过率 | 83.54% | 90.79% | 93.88% | 80.85% | 暂无数据 |
|
执业医师通过率全国排名 | 第二 | 第一 | 第四 | 第二 | 暂无数据 |
|
|
|
|
|
|
|
|
|
|
|
|
|
2019年招生计划:拟招生100人
可授予最高学位:博士
专业负责人寄语:中西交融,博雅求真,仁心仁术,志怀天下。欢迎报考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我们在南方医科大学等你!
专业二:中医学
专业概况
中医学专业始建于1975年,1988年招收本科生,2006年成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8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可招收专业型博士学位)。“中医学教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的优质教学资源。近年中医学专业的中医类执业医师通过率稳居全国前五;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教育部对我校中医学专业认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学校的中西并重办学模式将为全国同类院校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学院师生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中获奖

学生在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中获奖
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中医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耳鼻喉学、中医眼科学、中医急诊学、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手术学基础、临床技能学等。
广东省内分录取数线(理工类) |
专业 | 学制 | 2016 | 2017 | 2018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中医学 | 五年 | 576 | 550 | 561 | 540 | 580 | 559 |
广东省内分录取数线(文史类) |
专业 | 学制 | 2016 | 2017 | 2018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中医学 | 五年 | 562 | 526 | 581 | 547 | 582 | 573 |
就业方向
在各级医疗单位、医学科研单位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教学或研究工作等。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学生培养质量
中医学(含针灸推拿)学生培养质量数据统计表
毕业届别 | 2014届 | 2015届 | 2016届 | 2017届 | 2018届 |
就业率 | 91.67% | 96.88% | 95.24% | 99.4% | 98.48% |
升研率 | 40.16% | 35.14% | 28.74% | 39.55% | 31.97% |
四级通过率 | 95.73% | 94.87% | 96.85% | 92.65% | 95.92% |
六级通过率 | 44.53% | 48.25% | 48.06% | 53.68% | 56.46% |
执业医师通过率 | 94.03% | 96.63% | 96.51% | 83.16% | 暂无数据 |
执业医师通过率 全国排名 | 第一 | 第一 | 第一 | 第五 | 暂无数据 |
2019年招生计划:拟招生100人
可授予最高学位:硕士
专业负责人寄语:
传岐黄医术,扬国医之光。医药针石,辨证处方。立德铸魂,保民安康。欢迎报考中医学专业!
专业三:针灸推拿学
专业概况
2008年,学院开设中医(针灸推拿)本科专业,招收首批学生,现已招生8个年级,平均每年招生50人。2010年作为中医学一级学科的下设特设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大赛上屡获佳绩,2010年获得团体二等奖1项,个人单项三等奖2项,个人优秀奖1项;2012年获得团体一等奖1项,个人单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优胜奖2项;2014年获团体二等奖,个人单项奖2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2016年获团体一等奖1项,优秀组织奖1项,单项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3项。2013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2015年,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针灸推拿师生团队还多次获得广东省传统武术大赛冠军。

中医药文化节针灸推拿体验

学校中医药文化节活动太极教学环节

2014年王升旭、黄泳带太极队获省第七届武术精英大赛集体赛金杯

学院代表队参加2014皇甫谧杯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获多个奖项
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专业英语、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医籍选、针灸推拿解剖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推拿功法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刺法灸法学、小儿推拿学、实验针灸学、中医五官科学、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手术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康复医学、临床技能学等。
广东省内分录取数线(理工类) |
专业 | 学制 | 2016 | 2017 | 2018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针灸推拿学 | 五年 | 575 | 541 | 554 | 525 | 584 | 538 |
广东省内分录取数线(文史类) |
专业 | 学制 | 2016 | 2017 | 2018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针灸推拿学 | 五年 | 547 | 524 | 572 | 539 | 574 | 569 |
就业方向
在各级医疗单位、医学科研单位等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医疗、教学或研究工作等。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学生培养质量
针灸推拿(含中医学)学生培养质量数据统计表
毕业届别 | 2014届 | 2015届 | 2016届 | 2017届 | 2018届 |
就业率 | 91.67% | 96.88% | 95.24% | 99.4% | 98.48% |
升研率 | 40.16% | 35.14% | 28.74% | 39.55% | 31.97% |
四级通过率 | 95.73% | 94.87% | 96.85% | 92.65% | 95.92% |
六级通过率 | 44.53% | 48.25% | 48.06% | 53.68% | 56.46% |
执业医师通过率 | 94.03% | 96.63% | 96.51% | 83.16% | 暂无数据 |
执业医师通过率 全国排名 | 第一 | 第一 | 第一 | 第五 | 暂无数据 |
2019年招生计划:拟招生60人
可授予最高学位:硕士
专业负责人寄语:经络行气血,腧穴传信息。银针祛百病,艾灸保健康。按摩抚伤痛,推拿转乾坤。欢迎报考针灸推拿学专业!
专业四:中药学
专业概况
中药学专业1990年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成为全国第七批中药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2年为中药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006年成为第五批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010年成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中药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专业拥有“国家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军队特需中成药中试基地”、“广州市中药新品种开发中心”。“中药新药研究实验室”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急症中药制剂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中药制药学科、中药药理学科分别在2002、2010年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设立的“大翔”基金专为学院本科生课外科研及创新创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学生获得2015年“全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014年学院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获奖
主要课程
中医学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药数理统计仪器分析、物理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波谱分析、生理学、药理学、专业英语、拉丁语、中药新产品学、医药市场营销、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学等。
广东省内分录取数线(理工类) |
专业 | 学制 | 2016 | 2017 | 2018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中药学 | 四年 | 555 | 541 | 548 | 524 | 564 | 538 |
就业方向
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别、炮制、质量检验、制剂、新药研制、临床合理用药、药事管理、药品营销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学生培养质量
中药学(含中药制药)学生培养质量数据统计表
毕业届别 | 2014届 | 2015届 | 2016 | 2017 | 2018 |
就业率 | 89.58% | 97.37% | 91.67% | 93.52% | 92.26% |
升研率 | 20.00% | 13.95% | 26.58% | 36.71% | 28.75% |
学位授予率 | 97.92% | 97.44% | 100.00% | 96.2% | 100% |
四级通过率 | 91.23% | 92.98% | 100.00% | 98.73% | 98.75% |
六级通过率 | 48.25% | 53.60% | 47.20% | 56.96% | 57.5% |
2019年招生计划:拟招生60人
可授予最高学位:博士
专业负责人寄语:承神农精神,传本草精华。造国药精粹,护百姓健康!欢迎报考中医学专业!
专业五:中药制药本科
专业概况
学校在充分调研广东省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情况的基础上,依托中医药学院,在中药学专业优势教学科研平台的基础上开设中药制药本科专业,于2008年招收首批该方向的学生,2014年作为独立专业进行招生,平均每年招生50人。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校中医药学院的《皂肤美》和《足智多谋》两个创业项目作为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优秀获奖团队受邀参加大赛同期活动。

刘延东副总理亲切接见我校学生吕·娜恩格和黄赟在内的全国高校17名项目负责人。
主要课程
中医学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药数理统计仪器分析、物理化学、药事管理与法规、波谱分析、生理学、药理学、拉丁语、中药新产品学、医药市场营销、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中药制药工程学等。
广东省内分录取数线(理工类) |
专业 | 学制 | 2016 | 2017 | 2018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中药制药 | 四年 | 558 | 541 | 539 | 524 | 572 | 538 |
就业方向
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领域从事药物制剂、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新药研发、营销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学生培养质量
中药制药(含中药学)学生培养质量数据统计表
毕业届别 | 2014届 | 2015届 | 2016 | 2017 | 2018 |
就业率 | 89.58% | 97.37% | 91.67% | 93.52% | 92.26% |
升研率 | 20.00% | 13.95% | 26.58% | 36.71% | 28.75% |
学位授予率 | 97.92% | 97.44% | 100.00% | 96.2% | 100% |
四级通过率 | 91.23% | 92.98% | 100.00% | 98.73% | 98.75% |
六级通过率 | 48.25% | 53.60% | 47.20% | 56.96% | 57.5% |
2019年招生计划:拟招生40人
可授予最高学位:博士
专业负责人寄语:中药·“制”(智)创未来,创本草入药之书,诚精诚笃行之心!欢迎报中药制药专业,我们在南方医科大学等你!

中医药文化节大学生茶艺表演
名师代表
吕志平

吕志平,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中医教学名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中西医结合教学团队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学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教指委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中医肝病分会副主委,先后主持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面上项目6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编规划教材4部,出版论著20部(册),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培养中医学术继承人4名,研究生7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1篇,博士后4名。
贾钰华

贾钰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广东省第三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医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主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数字医学学会中医药分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临床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一线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各类课题32项,获成果19项。编写著作、教材22部,其中主编著作教材6部,副主编3部。发表学术论文175篇,先后获全国多媒体课件一等奖,广东省高教学成果二等奖,14次获教学优秀奖、教案奖,一等奖3次。培养中医学术继承人2名,传承班师带徒5名,研究生3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3名。
黄泳

黄泳,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针灸推拿学教研室主任。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教师,军队“育才杯”银奖获得者,广东省教学名师,首届南医优秀教师,第四批“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针灸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女性健康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针灸药物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参与各类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针灸推拿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主持省级精品视频共享课程1门,主持校级混合教改课程2门,发表教学论文46篇,主编、副主编、参编规划教材10部、其他教材、教参36部;建设教学网站4个。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
4.李义凯

李义凯,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药学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研室主任,首届“岐黄学者”获得者,获三等功一次。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推拿按摩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全军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收录3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自编教材2部,获总后优秀电教教材二等奖。培养研究生6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后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