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带我们回到那个雪与火的场景,展示了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诞生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拉开序幕。1951年8月,为适应形势,从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队的实际需要出发,东北军区做出决定:“在齐齐哈尔市,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陆军医院的人力、物力为基础,组建军医学校”。
《东北军区关于建立军医学校的决定》
第二陆军医院接到东北军区的命令后,迅速调集全院力量全面投入学校筹建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陆军医院即现学校附属南方医院的前身。寻根溯源,其前身又为新四军第三师后方医院。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并于1941年在江苏阜宁县许庄成立了三师后方医院。日军投降后,新四军第三师奉命北上。1946年4月,齐齐哈尔市解放,三师卫生部及直属第一、二休养所200多人于8月进驻齐市,接收日伪的陆军医院和铁路医院的一部分,成立了西满军区陆军医院。1948年6月,医院番号确定为“东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1950年4月,改编为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二陆军医院。
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参与创建
同时参与学校创建工作的,还有一支队伍——上海抗美援朝医疗队。
党中央决定出兵援助朝鲜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在上海,医务工作者纷纷报名支援前线,组建了多支医疗队,其中一支医疗队就驻扎在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
陈灏珠院士:“我们第七大队主要是在齐齐哈尔的第二医院,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同时负责建立起一个军医学校。” ——《手握抗美援朝医疗队旗帜的人》
医疗队到达齐齐哈尔后,对学校筹备成立及组建初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帮助。沈克非、黄家驷、林兆耆等教授不仅指导了学校的筹备组建,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的制度创建、教学开展、医疗等工作。
学校用当时的交通工具马车迎接医疗队队员
70年前,学校举行了首次开学典礼
1951年9月1日,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李资平及上海抗美援朝医疗总队团长沈克非到齐齐哈尔市,对建校工作进一步作了指示。随即组成了以第二陆军医院院长陆训为主任委员、包括医疗队专家在内的40余人的建校筹备委员会。在东北军区后勤部和上海抗美援朝医疗总队的多方指导以及当地政府的关怀和支援下,东北军区军医学校于1951年10月30日下午隆重举行了成立暨开学典礼。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沈克非、黄家驷、钱惪、林兆耆等医疗队教授出席了大会。
东北军区军医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
学校第一任校长由李资平兼任,教学委员会由7人组成,第二陆军医院院长陆训任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兆耆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委员有:南荫堂(第二陆军医院政委)、李桥(第二陆军医院医务科副科长)、陈化东(上海医疗队顾问)、熊汝成(上海医疗队七大队队长)、陶寿琪(上海医疗队七大队副队长)。
建校初期,设生物、化学、外文、解剖、组织、生理、细菌、寄生虫等8个学系,各系设主任一名,配备若干名教员和助教。所有的教员均来自上海医疗队,他们是:生物系主任陈汉白,教员陈鸿珊;化学系代主任贾永和;外文系主任戚警吾;解剖系主任陈化东,教员熊汝成、苏应衡、吴祖尧、胡茂生、王文正、郁解非、陈汉白;组织系主任郁解非;生理系主任李宗明,教员林兆耆、陶寿琪、苏应衡、陈灏珠;细菌系主任陈鸿珊;寄生虫系主任陈灏珠,教员陶寿琪、李宗明。沈克非教授亲自主持了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工作。
培养医务工作者,救治志愿军伤员
1951年7月,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学校开始招收学员,首批学员共342名,这批学员绝大多数是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青年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有少部分是来自基层部队的干部和战士。他们热爱祖国、富于理想、充满朝气,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报考军校,为国防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建校初期的学员毕业后,许多去了抗美援朝战场,冒着枪林弹雨救治志愿军将士,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天职。
在完成建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学校还努力做好医疗工作,积极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在建校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门诊量多达11万人次,收治伤病员2500余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的志愿军战士。民政部部长屈武率领的中央慰问团到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时,热情赞扬了学校医务人员为抗美援朝所做出的贡献。
由上海医学院组成的第二大队驻齐齐哈尔陆军第二医院。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英雄儿女。战士们在重伤昏迷中或从麻醉中苏醒时念念不忘杀敌立功的情景,深深震撼着医疗队员。黄家驷取消了医疗队伙食大、中、小灶的区别,和全体队员同甘共苦,一起投入抢救伤病员的紧张战斗。半年中,全队施行手术近千次,疗效优异,成绩显著。他们帮助部队医院建立正规化的制度,将内科、外科重新编组,以达到专科治疗、专科教学的目的,同时确定了军医分级制度和分层负责的正规回诊制度。黄家驷还组织翻译了《军阵外科学》作为改进战伤医疗的理论指导。该书于1951年底正式出版。 ——《抗美援朝战地医疗队中的上医教授》
70年前,创校先贤们秉持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满怀保家卫国的赤子情怀,坚定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肩负育才兴国的神圣使命,打下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坚实根基,缔造了为党、为国、为民忠诚奉献的红色基因。
学校其后三迁校址、六变隶属、七易校名,从北国到南粤,从军队到地方,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一代代南医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践行“博学笃行、尚德济世”校训,始终弘扬“诚信务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精神,用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铸就了属于全体南医人的精神丰碑。
10月30日,学校将迎来70周年校庆。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南医人将坚守初心,勇担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不断砥砺前行,朝着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奋勇前行,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南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