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赖树森作为中国第34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的一员,前往赤道几内亚执行为期一年半的医疗支援任务。从忐忑报名到坚定出征,赖树森在选拔培训中经历了体能训练、语言学习等考验,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的“援非手记”,看看一位普通医生如何一步步走向援外医疗岗位的心路历程。
站在即将启程的异国医疗援助之旅的门槛前,回望这半年多的选拔与培训历程,我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情感。从最初报名参加援外医疗队员选拔时的忐忑,到如今手持正式队员证书的笃定,这段旅程已经在我生命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我习惯了在生死时速中与时间赛跑,习惯了在突发状况前保持冷静,却未曾想到,一次援外医疗的抉择,会如此深刻地重塑我对医学本质、对医者使命的认知。
记得半年多前的那个下午,我获知有一个援助非洲国家的医疗任务的时候,我的大脑瞬间被“非洲”“医疗援助”等关键词占据,心跳加速,第一反应是惊讶:“真的可以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还是充满挑战的未知?”“你真的考虑清楚了吗?”同事的疑问言犹在耳,“那边条件艰苦,语言不通,而且远离家人,家里人会担心你的。”家人有叮咛在内心涌现。但我理解他们的关心,但内心深处,一个声音告诉我:医者的价值不应被科室的四面墙所局限,人类的病痛没有国界,医者的仁心理应同样无疆。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最终坚定信念,毅然选择接受援助非洲国家的医疗任务。并成为一名预备队员,参加一系列出国前培训。

体能训练的那一周很令我难忘。作为医生,我们习惯了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而在训练场上,我们被一视同仁地要求完成各项任务。烈日下的队列训练、夜间的紧急集合、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对我们医务人员构成了不小挑战。但正是这种体验,让我明白援外医疗是去服务,是需要融入当地的工作。训练结束时,我们这群平时拿手术刀、听诊器的医者,也能走出整齐划的队列,这种蜕变让我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援外前教育则从另一个维度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系统了解中国援外医疗的历史与成就,我第一次全面认识到这项事业的意义。从1963年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至今,中国医务人员已为全球70多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诊治患者超过2.8亿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医者的坚守与奉献。我了解到,在非洲某些地区,“中国医生”已成为值得信赖的代名词;在加勒比海岛屿,中国医疗队的到来改变了当地民众的就医困境。这些故事让我明白,我即将成为这个光荣传统的一部分,这种历史纵深感赋予我强烈的使命意识。

西班牙语言学习无疑是培训中的一大挑战。从最初对西班牙语的陌生与迷茫,到逐渐能用简单词汇和句子交流,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每天,我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语法规则、背诵单词,模仿发音。课堂上,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们互动练习;课后,利用各种学习软件巩固。为准确掌握某个发音,我经常反复听录音,对着镜子练习口型,直到腮帮子酸痛。
如今,经过层层考验,我取得正式队员身份,即将踏上那片陌生而充满希望的土地。回顾这段培训时光,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全方位的成长与蜕变。我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展望未来的援外医疗任务,我深知前方充满挑战。但我有充足的准备和坚定的信念,期待与当地医务人员密切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升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