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子】四年本草路:在奉献与探索中绽放青春

时间:2025-07-29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中医药学院

点击:

杨正浩,中医药学院2021级中药学专业学生,现已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完成综述一篇,参与大创项目一项。

初入校园:以服务之心点亮集体

“班长,宿舍电卡怎么充值?”“班长,春华堂在哪?”……刚入学时,我的手机消息总是响个不停。面对新生常见的各种问题,我做了充分准备:提前两周跑遍校园、摸清水电流程、教室路线,甚至录制讲解视频、带队“踩点”,只为让同学们少走弯路。那些帮助同学们领取热水补贴、深夜陪想家同学聊天的日子,如今想来仍觉温暖。

在青年志愿者协会,我和伙伴们策划了荧光夜跑、旧衣回收等活动。记得为了荧光夜跑的活动方案,我们反复修改到凌晨,不断测试路线安全性与合理性、调整活动流程、优化物资分配,活动当晚,看到参与者们奔跑的身影,听到此起彼伏的欢笑声,顿时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服务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否真正满足需求。

在担任班长期间,我牵头发起,协助学院其他专业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综测评定体系,同时结合本专业特色,将大家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整理成为《中药学综合素质测评手册》。这本手册统一了各类活动,证书的评分标准,为综测评定提供了统一的评定依据。这份手册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问题,还成为后续年级开展综测工作的参考范本,切实帮助师弟师妹们提高了工作效率。

学海寻药:从课本到实验室的跨越

大二那年,我确立了保研目标。课堂上的《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让我着迷于草木的奥秘,而实验室的显微镜和色谱仪则带我走进了更微观的世界。为了弄懂一个提取原理,搞清一个分离流程,我曾抱着书本在图书馆泡到闭馆;初入实验室时,面对精密仪器和复杂操作,我既兴奋又忐忑。

记得有一次独立操作UPLC时,由于操作失误差点导致色谱柱损坏。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科研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基本功。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基础操作,并总结常见问题解决方案,以求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保研后,我主动联系导师,提前进入课题组。面对陌生的海洋真菌,从培养、发酵到分离纯化,每一步都是挑战。在分离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时,曾连续两周没有得到理想结果,通过查阅近五年文献,主动与师兄师姐沟通,终于得到了理想的成果。这种“从无到有”的探索,让我真切体会到科研的苦与甜。

薪火相传:让中药学的种子生根发芽

大三时期,在老师的邀请下,我成为中药学招生宣传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我和团队精心策划了"中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筹备阶段,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从物资准备到人员分工,从激励机制到效果评估,每个环节都反复推敲。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创新性地设计了"积分制"考核办法,将宣讲效果与评优奖励挂钩,既保证了工作质量,又调动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为了让活动更具特色,我组织团队自制了中药香囊,每一份都蕴含着我们对专业的热情。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系列文创产品:具有中药特色的笔记本、印有中药图案的帆布袋......这些精心准备的礼物不仅展现了专业特色,更成为了连接考生与专业的桥梁。

未来可期:向深蓝药库扬帆

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回望,四年的成长历程历历在目。从初入实验室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从第一次参加组会时的忐忑不安,到如今可以自信地展示研究成果;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的研究者。这段蜕变之旅,让我对未来的科研道路充满期待

感谢母校赋予我“博学笃行”的底色,感谢师友的包容与指引。未来,我将带着对中药学的热爱与敬畏,在中国科学院的平台上继续探索海洋的馈赠。愿以微光之力,为传统医药注入新的可能!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