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拥抱AI的同时,不要忘记它目前还无法替代医生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AI时代人们更需要有温度的医学。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也是医学的起点。”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在首届全国通识教育与医学人文建设研讨会上,就AI时代医学人文的价值进行探讨。

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院士致辞
本次会议由南方医科大学主办、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担任顾问单位,来自全国50多所医科院校及医疗机构的500余名师生齐聚广州,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工作坊实操等形式,围绕医科大学通识教育体系构建、医学人文建设路径等核心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新时代的医学教育转型注入人文动能。
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马骊表示,在这场深度交流与灵感碰撞的盛会中,大家努力构建多层次、跨领域的医学人文研讨体系,专家们的深入探讨为全国通识教育与医学人文发展做出了坚实的贡献。

南方医科大学马骊校长致辞
权威专家共话医学人文时代命题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立足临床实践沃土,结合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国际的双重维度,以“医学即人学”为核心命题展开深入探讨。从医学与语言、艺术、法律的跨界交融,到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文精神的坚守路径;从抽象的教育理念,到具象化、可复制的实践方案,为医学人文教育贡献智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薄世宁教授提出医学通识教育的六个心法,强调“故事是传递医学知识的最佳载体,需兼具知识厚度、认知深度与共情温度”。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从哲学维度分析,现代医学因身心二元论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医学人文的兴起正是对这一局限的反思与修正。清华大学申卫星教授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我国卫生健康立法的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伯明翰大学郑家强教授则展望了未来五年AI与医生的关系变化,认为AI 时代医学人文是医生 “抗替代” 的核心能力与岗位胜任力,而非表面功夫或附加项。
在科技浪潮奔涌、医患关系面临重塑的关键节点,此次研讨会不仅搭建起跨界对话的桥梁,更通过多维度研讨凝练出“打破学科壁垒以拓宽教育视野”“推动跨域融合以激活创新动能”“强化实践落地以厚植人文根基”的三大核心共识。

全国通识教育与医学人文建设研讨会现场
跨学科视角下的医学人文多维实践
当医学遇见艺术、法律、哲学、语言学与社会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六大平行分论坛形成思想矩阵,为医学人文教育带来了多元解题思路。
“生命伦理和医学哲学”分论坛融合国际前沿理念与理论模型,通过案例与工作坊聚焦伦理理论向临床决策的转化应用。“医学与语言”分论坛以医患互动语料、交流模型及叙事文学为切入点,探索医患沟通的多元路径,推动人文与临床场景深度融合。“医学与艺术”分论坛展示医学特色美育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演示拓展艺术在疗愈及医者自我照护中的应用边界。“医学与社会文化”分论坛聚焦数智时代健康不平等、患者视角、医者病痛体验等议题,借助质性研究方法为情境化健康干预研究提供支撑。“医学与法律”分论坛围绕知情同意模式优化、医疗脑机接口法律风险、医疗AI侵权责任等前沿问题展开研讨,探索新技术背景下的医患关系治理与权益保障路径。“医学通识课程建设”分论坛汇集多高校精品课程案例,从设计理念到教学方法全方位分享经验,为全国医学通识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此次研讨会还开展了浸润式的医学人文实践课,参会人员走进人体科学馆等地,进一步加深了对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紧密联系的理解,直观感受医学人文在实际场景中的体现与应用。

与会人员参观人体科学馆
随着“全人型医学人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关于通识教育与医学人文融合创新的实践热潮正在发展。马骊表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高度重视通识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朝着“构建南医特色通识与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目标持续发力,以筹建“通识教育与医学人文中心”为抓手,深化医学与人文学科横向连接,强化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纵向贯通,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学校将持续推动医学人文建设,为守护人民健康注入更有温度的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