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时讯

您现在的位置:

赵静波:疫情背景下心理援助的伦理要点

时间:2020-01-30     编辑:黄瑶   点击:
新闻摘要:当前,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疫情带来的不止是生命安全遭到威胁,还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也增加了发生心理危机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心理专业人员开始着手组织或筹备针对受疫情影响人群的心理援助工作,以期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以往的灾后心理援助暴露了一些问题,部分援助工作甚至对援助对象造成了进一步的伤害。缺少专业伦理的指导及规范是导致心理援助“帮倒忙”、“添乱”等情况产生的重要原因。遵守专业伦理...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疫情带来的不止是生命安全遭到威胁,还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冲击,也增加了发生心理危机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心理专业人员开始着手组织或筹备针对受疫情影响人群的心理援助工作,以期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以往的灾后心理援助暴露了一些问题,部分援助工作甚至对援助对象造成了进一步的伤害。缺少专业伦理的指导及规范是导致心理援助“帮倒忙”、“添乱”等情况产生的重要原因。遵守专业伦理是保障心理工作者和援助对象权益及福祉的前提,也是一切心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提出了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的伦理总原则,具体到心理援助实务中,我初步归纳为以下五点。

1.为所当为:避免产生剥削关系

心理援助中的“剥削”,是指心理工作者为了满足自己物质或心理上的需要,做出损害援助对象权益的行为,这与“善行”、“尊重”的原则背道而驰。

业内有人呼吁心理工作者反思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工作中“防火防盗防咨询师”的现象。有少数人为了满足个人的“助人情结”、“练手”的需要、研究的目的、甚至经济或名誉上的利益,对灾民的心理援助变成实质的骚扰。

援助对象能否从中获益是心理援助工作的出发点。即便出于善意的动机,也应在任何时候都充分尊重援助对象的需要。尤其在当前的疫情下,对医疗援助、物质救援的需要比心理援助更为迫切,或许“不打扰、不添乱”也是一种善行。

2.为所能为:在胜任力所及范围内工作

专业能力再强,也可能出现无法胜任的情况。一旦意识到出现了自身能力难以应对的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督导或进行转介,并坦诚向对方说明情况。这体现了专业伦理中“责任”及“诚信”的原则。

此次疫情中,心理工作者不宜单独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应加入正规的机构、组织开展工作,既保护自身安全,也能更便利地实施督导、转介以保证工作质量。这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给全国心理咨询师同仁的倡议书》中所提倡的。

由于心理工作者自身也是此次疫情的受影响者,因此需时刻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例如自身是否出现明显的焦虑,或者感到耗竭,以及自身状况对援助对象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积极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心理工作者的责任还体现在专业知识的科普中,例如帮助民众认识到疫情引发的适当恐惧或焦虑都是正常的,甚至是能引发自我保护的必要反应,或什么样的反应需要进一步的心理干预等等,增强民众对自身心理状态的科学理性的认识。

压力下的适当情绪唤醒能使个体达到最佳表现状态

3.有所慎为:保密与知情同意

在心理援助工作中,应谨慎对待涉及保密与知情同意的问题。未按照伦理规范的要求保护好对方的隐私也是一种剥削,例如出于炫耀的目的把援助对象的感谢信、留言等发布在社交网络上,或未经援助对象同意将其案例详情用于宣传、教学。

此外,在进行疫情有关的心理援助时,有可能出现涉及公共安全而需保密例外的情况,心理工作者应从公共安全的大局出发,及时、坦诚地告知援助对象有关的保密要求。

或者,心理工作者为了尽快“改善”来访者的当前情绪状态,给出不切实际的承诺、保证等,这从长远看剥夺了援助对象心理成长的机会,也损害了他们知情同意的权利。

4.为其所为:尊重自主性

有些心理工作者助人心切,急于使用一些刚学到的技术用于改变援助对象的“症状”,或者急于给出指导性建议,或者草率地对援助对象进行分析。

每个个体的成长轨迹、生活阅历、人格构成都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尽管面对同样的疫情威胁,每个人的具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内在特点仍然是不同的,心理工作者在使用技术、给予指导、进行分析时,应避免把援助对象变成心理技术的“小白鼠”,或者给他们贴上不必要的标签。很多时候,支持与抚慰、理解与尊重、倾听与共情性比各种炫目的技术更能让他们获得帮助。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倾听和共情仍然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心理援助方式,通过恰如其分的提问调动来访者内在的潜能和力量,是尊重自主原则的体现。

5.为能久为:持续学习

伦理规范中的“公正”原则要求“防止潜在的偏见、能力局限、技术限制等导致的不适当行为”,因此,心理工作者需要持续学习,以拓宽视角、精进技能,方能更大限度地减少偏见和技能不足的限制,如参加培训、实习、督导等。

心理工作者在进行心理援助前应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的系统训练。在疫情背景下,心理援助工作很可能以视频电话或电话的方式开展,未受过相关训练或无相关经验的心理工作者应提前学习有关内容,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为援助对象提供更切实有效的帮助。

在开展工作前,除了专业技能相关的学习,还应对工作背景、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进行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工作前,应至少掌握当前疫情的动态、工作对象的特征等。

南方医科大学赵静波教授受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的邀请,将于1月29日20:00-21:00,为心理援助工作者们带来一场微课,深度讲解疫情下的心理危机干预及伦理要点,欢迎收听!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护士节】中西医结合医院周瑾:把职业当成热爱的事业干

周瑾,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她以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技术挽救众多患者生命;她用学科前沿知识,做好全院教学培训工作;她深入防疫第一线,分批次调度5294人次。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白衣天使和共产党员的神圣誓言。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扎根临床27年,周瑾早就练成了一名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作为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她秉持“护士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

【更多】

【护士节】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杨硕:我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

2023广州庆“5·12”国际护士节暨广州百名好护士颁奖典礼近日举行。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杨硕被评为2023年“广州好护士”。重症医学科(ICU),每逢节假日就是医护最忙之时。今年“五一”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杨硕又是在值班中度过。他所在的ICU还是珠江ECMO救治中心,每天都要备班,24小时待命。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因一次次成功救治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而走入大众视野,被冠以“魔肺”...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