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到无法呼吸,整夜睡不了!”73岁的冯奶奶(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一场持续4个月的腰腹剧痛,让她暴瘦15斤、辗转多家医院却查不出病因。
近日,珠江医院慢性疼痛诊疗中心首席专家磨凯在两尺厚的病历本中抽丝剥茧,揪出“幽灵疼痛”的真相——椎管内神经鞘瘤。经过多学科治疗,冯奶奶终于摆脱了疼痛困扰,“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辗转求医 疼痛日夜折磨
去年底开始,冯奶奶的腰腹部突然出现撕裂般疼痛,像有把刀在肚子里绞,连呼吸都痛。她跑遍了广州某知名医院的普外科、消化科和妇产科,胃镜、肠镜、CT、B超做了一遍,甚至做了妇科肿瘤筛查,所有检查报告都显示“未见异常”。
疼痛让她整夜无法入睡,体重暴跌15斤,只能靠强效止痛药勉强支撑。“每次听到医生说‘检查没问题’,我都绝望得想哭。”至今回忆起来,冯奶奶仍眼眶泛红。
随着病情加重,冯奶奶的儿女带着母亲开始了漫漫求医路,辗转在广州各大医院。经患友推荐,他们来到了珠江医院慢性疼痛诊疗中心,找到磨凯副主任医师。
抽丝剥茧 揪出疼痛真凶
磨凯仔细翻阅冯奶奶两尺厚的病历,详细了解了病史,敏锐地发现其疼痛区域恰好对应左侧胸10/11神经节段,疼痛部位有固定明确的区域,且夜间加重。他迅速判断:怀疑是神经鞘瘤,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胸椎高分辨率MRI检查。
磨凯说,神经鞘瘤往往只有黄豆大小,常规扫描因漏掉胸腰联合段而极易漏诊。为确保检查精准到位,磨凯教授陪同患者前往磁共振室,与影像诊断科团队反复沟通扫描方案。
果不其然,在重点关注的胸椎节段,一个直径10mm的神经鞘瘤“浮出水面”——这颗藏在椎管内的“定时炸弹”,正是折磨患者的疼痛元凶。

联合手术 多学科摘瘤去痛
由于肿瘤位置特殊,位于胸10/11椎间隙水平椎管内,前后有骨质包裹,肿瘤将椎管压迫占位的2/3的空间,治疗变得异常困难。磨凯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与神经肿瘤外科张发兵医生团队制定“疼痛-神经外科联合手术方案”。
术中,两位专家默契配合,磨凯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精准定位病灶,张发兵则用显微技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第二天,冯奶奶的疼痛评分从9分直降至2分,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很多顽固性疼痛其实是神经系统发出的求救信号,很多疼痛位点不是病变的治疗点。”磨凯表示,国内约68%的慢性疼痛患者曾遭遇误诊,而疼痛专科医生的价值就在于“从迷雾中找真相”。
据统计,珠江医院麻醉科疼痛诊疗组近两年已累计诊断20多例曾被漏诊的椎管内肿瘤病例。磨凯认为,珠江医院集合多学科建立慢性疼痛专病中心,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以患者为中心,实现疼痛诊疗的“破壁”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