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不是“绝症”,脑内“开关”让她重返教学“讲台”

时间:2025-05-13

作者:屈理慧 王洪筱

来源:南方医院

点击:

四月,春意盎然,万物焕发生机。徐老师(化名)在月初术后开机那天,望着医院里一排排抽出嫩芽的榕树,由衷感慨:“春天真美啊,我的人生从此也是春天!”

患上帕金森,让热爱讲台的她无法继续教学

5年前,徐老师站在黑板前,粉笔在手指之间抖得像秋风里的树叶。曾经能写满整块黑板的漂亮板书,如今歪歪扭扭写不满一行,字越写越小,最后缩成模糊的一团。学生们小声问:“老师,您的手怎么了?”她笑着掩饰:“老毛病了,不碍事。”转身时,眼泪却砸在教案上——她是老师啊,连笔都握不住,还怎么站在讲台上?

今年57岁的徐老师患帕金森病已经8年了,从手抖到腿僵,从一片药到四片药,从一种药到三种药,病情像涨潮的海水,越来越重。清晨穿衣服要花20分钟,系错三次纽扣;走路时右腿拖在后面,像被无形的绳子拽住;最痛苦的是“药效消失”的时刻,全身像被灌了铅,连端起水杯都要咬着牙使劲。

原本热爱讲台的她因为病情,只能提前退休,专心治病。

亲眼见证奇迹,点燃手术治疗希望

徐老师跑遍了各地的大医院,病历本攒了厚厚一摞,却在越来越频繁的“冻僵”中渐渐绝望:“难道这辈子,就要这样被困在身体里?”

转机出现在了南方医院。主任医师龙浩看完她的病历说:“药物效果不好了,考虑DBS手术吧,手术能帮你找回对身体的控制。”

但“颅脑全麻手术”四个字让她后背发凉。 原来 ,徐老师之前早就知道这种手术,但是她了解到这个手术术前需要在头上安装一个铁框架,虽然能获得好的疗效,但还是可能在手术中出意外,所以她一直犹豫不决,之前药物控制还能基本正常工作生活,近期,她感觉到病情加重,药物无法控制症状,听说南方医院手术不用戴那个重重的铁框架了,她鼓起勇气问龙浩主任医师:“你们的手术效果怎样啊,是不是真的不用戴框架?”

而在徐老师就诊的当天,正好有个术后的患者回医院开机,团队安排徐老师来到神经外科伽玛刀调控中心现场观看,徐老师看到一个大叔正兴奋的在调控中心来回走圈,一点也不是徐老师想象中做完颅脑全麻手术要恢复很久的样子。

“您不是刚做手术吗?”徐老师惊讶地问道。

大叔笑着说:“别怕,我睡了一觉手术就做完了。”徐老师从大叔的口中了解到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用的是机器人辅助手术,不用像传统手术那样戴笨重的头架,早上手术,下午就回到病房,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感受到症状的减轻。

“你看我术前抖得碗都摔了,走路也没力,现在做完手术,刚开机还没有吃药,就已经能有起药效的感觉了,早知道手术效果这么好,我早就该来做了!”大叔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徐老师心里的锁。

大脑里的神奇“开关”,让她重回教学“讲台”

手术那天,徐老师躺在手术室里,麻醉医生说:“放松,大口吸气。”再睁眼时,她已经回到了病房,她试着活动四肢,感受到肢体的僵直和震颤没有之前那么重了。

开机当天,龙浩调好参数给徐老师开机后让她抬抬右手试试?徐老师僵直又抖动了八年的右臂竟然能轻松的抬起,手指稳稳的捏住笔。她在纸上写下“南方医院”四个字,笔画工整得让自己落泪——这是多年来,她第一次重新写回这么漂亮的字!

现在的徐老师,每天清晨能自己系好丝巾,踩着轻快的步子去菜市场;周末和学生视频时,能流畅地在屏幕上画示意图;最开心的是,社区邀请她给老年人讲课,她终于能重回“讲台”,只不过现在的黑板变成了PPT,最重要的是,徐老师眼里重新有了光。

在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像徐老师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龙浩团队深耕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二十余年,将“精准”与“人文”融入每个细节。“帕金森病不是绝症,而是需要全程管理的‘慢性病’。”龙浩常说,“药物是基石,手术是桥梁,而医患之间的信任,是让患者重新踏上生活之路的勇气。”

龙浩介绍,目前,脑起搏器手术是帕金森病首选的外科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结合脑起搏器的大脑感知技术、方向性电极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帕金森病的脑起搏器治疗实现精准的“智能交互”,患者能够获得个体化精准治疗,术后的生活质量可以大大提升。此外,脑起搏器还可以治疗梅杰综合征(眼脸痉挛)、抽动症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等疾病,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靶点。

无框架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手术像“大脑GPS”,告别传统头架的束缚,全麻下“一觉完成”,尤其对恐惧疼痛的患者更友好;

方向性电极技术:方向性电极是“智能探头”方向电极灵活调整刺激方向,像“精准导弹”直击病灶,避开无关脑区,副作用降低60%;

全病程管理:术前评估、术中导航、术后程控与康复训练无缝衔接,让每位患者都拥有“私人定制”的治疗方案。

脑起搏器治疗能改善哪些症状?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专家共识指出,DBS手术治疗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显著改善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

2. 减轻甚至消除因药物引起的并发症,如剂末现象、异动症等;

3. 明显减少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

4. 明显延长正常生活、工作的时间,同时改善肢体僵直期运动功能;

5. 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