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 34个 “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中西医结合医院以“校园青少年心理健康”为核心,举办了一场集学术研讨、公益义诊、医校协同机制落地的系列主题活动,推动专业心理服务精准对接校园需求、贴近青少年群体,让专业服务真正走进校园、贴近家庭。

学术研讨“对症开方”,专家围着“真问题”聊
当天上午,“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学术交流在医院学术会议厅开展。从临床专家到教育局调研员,从高校教授到临床治疗师,大家围绕青少年心理“急难愁盼”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医院院长杜庆锋以《抑郁症的中医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开篇,从传统医学角度为青少年抑郁干预提供新思路;
多模式睡眠和快速抗抑郁诊疗体系创始人、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安建雄聚焦《超快速抗抑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与展望》进行线上授课,让参会人员了解到新型治疗技术的临床价值。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员卢佳适直击《中小学心理工作的挑战和医疗需求》,分析当前校园心理服务现状,提出医校协同解决方案。

陈建斌治疗师以《青少年手机成瘾的预防与干预》为主题,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成瘾机制,提供“家庭监督 + 学校引导”联合干预的策略。副教授陈洁围绕《家庭的生命力》主题,强调在家庭生命周期的框架下,家长和老师如何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并分享实用技巧。

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学科带头人赵静波作《心理老师如何为心理疾病学生做好校家医协同?》总结发言,她指出,医校合作是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途径。
聘任“协调员”破壁垒,医校畅通心理服务“衔接链”
学术交流结束后,现场启动了医院“医校协同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同时聘任了首批 “精神心理门诊绿色通道协调员”,发动在场的中小学心理教师参与跨领域合作。

协调员将参与校园心理危机快速响应、学生转诊对接等专业性工作,助力医院与学校建立“筛查-干预-转介-随访”的闭环服务机制。“以前学校发现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转诊时总怕‘衔接不上’,现在有了协调员,沟通更顺畅了。” 一位受聘心理老师坦言。
“协调员”的设立将有效打破医疗与教育系统的壁垒,让青少年心理问题能“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门诊大厅“暖心”义诊,市民家门口享专业心理评估
当天上午,医院精神心理科在门诊大厅开设义诊点。精神心理门诊的医师、治疗师现场坐诊,为市民提供免费心理评估、情绪问题咨询、心理健康科普服务。

“孩子最近总熬夜玩手机,说压力大,您帮看看是不是有焦虑倾向?” 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医师耐心倾听后,不仅给出情绪调节建议,还留下门诊咨询方式。“失眠烦躁,脾气越来越不受控制,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吗?”不少老年患者,因受失眠、食欲不振等慢性病困扰前来求助。“现在高三,最近经常睡不着,上课走神,我这是不是心理问题?”一些青少年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咨询。义诊吸引了不少存在焦虑、失眠及亲子沟通等问题的市民前来咨询。
中西医结合共治,构建从预防到康复“全链条”服务
中西医结合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已形成覆盖“预防-干预-康复”全链条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该模式融合了中医药“治未病”情志调节、赵静波教授团队领衔的门诊服务、安建雄教授团队的创新抑郁治疗方案,并依托省级研究中心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开展情志病基础研究,全面助力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医院党委书记陈旭坚表示,医院后续将始终锚定方向、抓实举措,常态化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校园心理筛查等活动,持续凝聚医院、学校、家庭三方合力,为青少年筑牢心理健康“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