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与社会联动实现急救零时差

时间:2025-11-06

来源:第五附属医院

点击:

11月4日20时36分,广州市从化区120指挥中心接到紧急求助——街口街城内路某球馆内,一名运动者突发晕厥,意识不清后陷入呼吸心跳骤停状态。指挥中心立即调度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下称“南医五院”)急救团队火速出车。

恰巧在现场运动的南医五院医务人员江学炜、唐蓉晖以及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贺福香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为提升抢救效率,急救团队同步联系附近团星村卫生站,协调医生许海平携带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赶往支援。多方接力之下,经过持续抢救,患者恢复自主心跳,随后由120救护车送至南医五院心内二科进一步治疗。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抢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救人关键的AED设备,正是从化区今年民生实事“乡村流动应急救治”项目的一部分——这台设备自7月启用以来,短短四个月内已挽救了两条生命。

团星村卫生站当时使用的AED

11月1日11时28分,从化区良口镇下溪村“丹枫廊桥”景区内,一名40岁男子徒步时突发剧烈胸痛,立即拨打120求助。良口镇中心卫生院院前急救团队接报后,迅速启动“腾讯企鹅急救助手视频系统”,远程连线下溪村乡村医生黄医生,携带急救包、AED及智能体检一体机等设备迅速赶往现场对患者进行处置,并持续通过视频系统远程指导黄医生,为患者实施制动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完成心电图检查,并实时上传心电图至“胸痛救治微信群”,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11时58分,院前急救团队抵达现场后,立即启动胸痛救治标准化流程,并与南医五院胸痛中心联动开通转运绿色通道。患者随后顺利转至南医五院接受介入手术,成功获得救治。

从“乡村流动急救站”到“5分钟社会急救圈”

这两起成功案例,是广州市推进“5分钟社会急救圈”建设的生动缩影。2024年12月7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委社工部、市红十字会及腾讯集团等社会公益力量,正式启动“5分钟社会急救圈”建设,并将其纳入2025年市本级绣花式城市治理年度计划项目。通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急救志愿者、乡村流动急救站等形成院前急救的有效补充,力争实现社会急救力量在5分钟内率先响应急救事件,填补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窗期”。

其中,从化区率先探索建设“乡村流动急救站”,为222个村卫生站配备电动自行车、AED及智能终端,实现“救护车在路上、村医先救命”的高效联动。自8月急救站建设完成以来,截至11月5日,已参与15名患者的紧急救治。与此同时,广州市织密AED配置网络,累计配备AED1025台、为市内公交车配备720台AED。并壮大急救志愿者队伍,今年1月至10月已培训红十字救护员超5.5万人次。科技赋能与社会联动正不断延伸急救触角,让更多生命在“黄金五分钟”内被及时守护。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