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见过许多动物标本、植物标本但你有没有见过人体铸型标本呢?
有一个科学馆它展出的并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无声述说着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医学故事。那里还藏着最神秘的珊瑚海和人体最深处的秘密,它就是南方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
南方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是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国家级“生命接力,红十字精神”宣传教育基地,是集人体解剖学、数字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物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目前是我国最大的人体科学馆之一,被称为亚洲三大人体馆之一。
馆内共收藏展出各类人体解剖、病理和生物标本约2200件,设置有生物标本区、病理、组织胚胎标本区、大体标本区、3D打印等多个区域,其中的展品不仅揭开了人体科学的奥秘和真谛,也作为科学珍品给公众带来艺术的享受。
推开门,走近人体迷宫
推开南方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厚重的大门,想象中的福尔马林味并未袭来。
走进序厅,三副人体标本正中而立,分别展示着骨骼、器官和血管的精妙布局。其中一副格外瞩目,在灯光下如星云般悬浮,那是用高分子化合物灌注的人体血管铸型标本,如同蝉蜕,记录着生命栖居的痕迹。

一墙之隔,互动屏上的数字虚拟人则以三维形式直观展示人体解剖结构的大小、形状、位置及器官间复杂的空间关系,3D打印的各类假体模型精巧无比,展现着仿生医学领域的无限可能。

占地1400平方米、馆藏2200余件的人体科学馆,集中展示了全球体量最大、类别最多的人体管道铸件标本。但与臆想的不同,这里没有死亡的阴翳,更多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美妙交织,是人类对生命的庄严敬畏和对科学的永恒向往。
凝固:人体迷宫的奇幻之美
谈到人体标本,许多人会联想到浸泡在福尔马林的肢体、器官,心中忐忑。但走进人体科学馆,凝视绚丽的血管网络、精密的组织结构,感受着生命的脆弱与壮丽,心中瞬间充满对奇幻之美的惊叹。

凝固生命之美的艺术来源于钟世镇院士改良的人体管道铸型技术——将填充剂注入血管、支气管、肝管、胰管等,硬化后,再通过酸、碱或自然腐蚀等方法清除组织结构,从而留下清晰的管道。通过混合颜料形成色彩差异,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网的分布。

听起来简单,实际制作过程却充满挑战。以填充剂为例,不仅要有恰到好处的柔韧性和支撑力,能够留驻管道的完整性和精细结构,又要兼具良好的耐酸碱性,保障标本在腐蚀处理时不变形,且能与颜料完全混合,保持色泽均匀、持久鲜艳。为了找到最佳的铸型材料、溶剂和灌注方法,年过半百的钟世镇院士曾骑着自行车,实地探访了广州近百家化工厂。

1978年,钟世镇院士成功制作的首个心血管铸型标本诞生,仅掌心大小,以蓝、红双色复刻出动静脉交织的复杂形态,极其精巧细致。标本在全国解剖年会首次亮相时,现场即便是专家学者,内心的震动与此时的你我并无分别。
引起轰动不仅因为精美,更在于其对医学发展的强大推力——纤毫毕现的人体管道铸件照亮了外科的死角,让医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人体结构和观察各个部位的血管走形,从而探究更好地减少损伤。

它们也指引了显微外科的发展方向——以手外科为例,过去工厂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机器伤人事故时有发生。与骨骼、肌肉相比,错综复杂的小血管、小神经在传统解剖学教科书中难以窥见全貌,而这也直接影响着断指断掌再植的存活率和功能恢复。如今,曾在禁区踟蹰的手术刀,在精密的血管图谱里找到航道,铸型标本揭开血供的神秘面纱,让断指断掌再植的工人有更多机会重新握住命运。
重生:数字人的无限未来
在人体科学馆,凝固的生命以两种形态延续:一部分化为铸型标本的永恒脉络,另一部分则拆解为数字人的亿万个像素。

过去,解剖教学主要依赖于尸体标本和解剖实操,限制颇多。但现在,通过数字人虚拟解剖台,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电脑屏幕上以任意角度、任意层次、任意部位观察和操作数字人,甚至模拟手术。
突破得益于钟世镇院士牵头开展的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化虚拟人”系列研究。其通过用高效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拍摄人体标本,收集数千个横断面信息,实现对人体从组织、器官和整体层次的精确模拟,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数字人”的国家。
如今,数字人不仅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供着强大的人体信息支持,推动着医学教育、研究和服务的全面发展,还“跨界”应用到其他行业——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出仓落地实验的座椅优化便是利用数字人体技术完成。
感念:落红不是无情物
馆内还有许多珍贵的人体标本和珍稀动物标本,供参观者自由规划路线。其中,有一站值得所有人凝望——追思纪念区。

南方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接受站是广州市最早的接收站之一,也是广东省内唯一指定可以跨市接收遗体的单位。2000年成立以来,已有上千人进行登记,数百人完成捐献。这些“无言良师”指引着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方向,又以独特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真正理解医学的崇高。
参观完毕,再次推开厚重的大门,正对面的体育场上,人们奔跑、跳跃,与身后凝固的生命形成强烈对比。你看,落红怎会是无情物,他们已化作春泥,守护着更多生命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