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这句流传在医疗圈的俗语,曾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横亘在我与 “儿科学” 之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当 “儿科学” 三个字清晰地映入眼帘,我反复问自己: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真的能让我心甘情愿地投入全部热情,甚至燃烧毕生精力吗?
我曾试图从临床医生、亲友口中寻找答案,可得到的回应要么是轻描淡写的 “儿科不错啊”,要么是斩钉截铁的 “避雷,别来”。这些小马过河式的评价,像一团迷雾,让我对未来的道路愈发困惑 —— 我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方向?儿科的工作节奏与压力,我真的能承受吗?直到暑假,林岚老师组织儿科专业见习活动,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与其困在迷茫的雾里踟蹰,不如踏碎雾霭亲自去探。亲身经历的重量,远胜过千言万语的道听途说。于是,在林岚老师的安排下,我走进了小儿外科,踏上了这场为自己寻找答案的 “问心之路”。

7 月 14 日,见习第一天的阳光格外明亮,我们一行人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走进小儿外科。褪去学生的身份,以 “见习医生” 的视角打量这个既神圣又忙碌的地方,忽然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 白大褂的重量、消毒水的气味、走廊里匆匆的脚步声,都在诉说着这个行业的独特节奏。

路羿师兄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为我们介绍科室日常,从病种特点到工作流程,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紧张感渐渐消散。随后,我们被安排到吴凯老师的门诊学习。刚坐下没多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就打破了诊室的平静 —— 一位家长抱着孩子冲了进来,孩子脸色惨白,胳膊上的血浸透了衣服,连裤子上都溅满了暗红的印记。“医生!快看看我家孩子!在托管班被划伤了,流了好多血!” 家长的声音带着哭腔,手止不住地发抖。
那一刻,我和田颖都愣住了。虽然在解剖课上见过无数模型,在机能实验课上练习过操作,但当真实的伤口 —— 一道长 5-6cm、深 1-2cm 的裂口,带着凝固的血迹出现在眼前时,心跳还是漏了一拍。可转头看吴凯老师,他脸上没有丝毫慌乱,一边轻声安抚家长 “别慌,我们先检查”,一边迅速戴上手套查看伤口。“还好,没伤到尺动脉,血已经止住了,问题不大。” 简单的一句话,像定心丸一样抚平了家长焦急的情绪。

跟着他们到换药室时,多旭瑶师兄已经准备好了缝合工具。他没有直接开始操作,而是蹲下来对孩子说:“小朋友,我们现在要给你‘补衣服’哦,就像你玩具破了要缝好一样,很快就好。” 孩子抽泣着点点头,紧绷的身体放松了些。缝合过程中,师兄一边精准地进针、打结,一边给我们讲解:“小儿皮肤嫩,缝合时要注意张力,不然容易留疤;进针角度要比成人小,避免损伤皮下组织……”
我看着师兄的手在细小的伤口上灵活翻飞,又看看孩子逐渐平静的脸,突然明白 了“儿科医生” 这四个字的重量 —— 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更要有把恐惧转化为安全感的能力。家长不敢看缝合过程,在门口来回踱步,我便每隔几分钟出去说一句:“阿姨,现在缝到中间了,孩子很勇敢,没怎么哭”,“快好了,您别担心”。这些琐碎的安慰,让家长的眼神从焦虑变成了感激。
缝合结束,当孩子苍白的嘴唇慢慢有了血色,小声说 “谢谢哥哥姐姐” 时,我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我们明明没做什么专业工作,只是递了纱布、说了几句宽心话,却真切地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能给予的,它像一股暖流,悄悄融化了我对 “儿科” 的迷茫。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路羿师兄教我们无菌消毒的原则和技能方法,分享一些临床技能的视频资料供我们学习,严厉中带着耐心,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也不断的从门诊和换药室学习经验,吴凯老师,刘涛老师,王健俊老师,何继贤老师,陈钦明老师的门诊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仅是学习临床知识,更是学习作为一名儿科医师该有的品德与心态。师兄师姐们也会在空闲时间和我们交流,传授我们技能,不断丰富我们的对于小儿外科医生的理解。我更是会不断争取机会,去帮忙,去实践。去留意老师如何用一句话“你今天穿的奥特曼衣服真酷”让孩子忘记疼痛。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让我对“外科工作强度”有了新的理解——它的累,不仅是体力上的忙碌,更是精神上的高度关注,这种专注,看到孩子康复的笑容时,会转化为巨大的满足感。

7 月 21 日,在门诊学习的我们看到那位受伤孩子的家长捧着一面锦旗站在门口。“感谢小儿外科的医生护士,还有这两位见习的同学!” 家长把锦旗递给吴凯老师时,特意朝我们笑了笑,“那天要是没有他们安慰,我真的撑不住。”
锦旗上 “五星好评” 四个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是我第一次离 “锦旗” 这么近,它不像电视剧里的道具,而是沉甸甸的信任。吴凯老师笑着说:“这面锦旗,你们也有份。” 那一刻,我突然懂得了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句话的深意 —— 医生的价值,从来不止于 “治愈”,那些在病痛中传递的温暖、在迷茫中给予的力量,同样是医学的一部分。
现在的我,再也不会纠结 “儿科是不是好选择”。见习让我明白,任何职业都有辛苦的一面,关键是能否在辛苦中找到意义。当看到孩子康复后蹦蹦跳跳地告别,听到家长说 “幸好有你们”,那种成就感足以抵消所有疲惫。


这场见习,不仅是 “问心之路”,更是 “定心之旅”。它让我确信,儿科从来不是 “避雷区”,而是值得我用一生去守护的事业。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或许会遇到无数挑战,但只要想起换药室里孩子那句稚嫩的 “谢谢”,想起锦旗上那四个字的重量,就有勇气继续前行 —— 因吾深知,此间藏吾心之所向的重量,亦有值得以热忱相托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