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暑假,我怀揣着期待与些许忐忑,踏入珠江医院小儿综合内科,开启了为期两周的见习之旅。作为医学道路上的首次实践,每一步都充满新奇与深刻触动,让我对儿科医生这份职业,有了温暖而厚重的认知。

初抵科室,第一天上午观摩的骨穿操作和腰椎穿刺术,如同一次庄重的“医学成人礼”。操作室内,医生们严谨专注,精准地穿刺、样本采集,每一步都直接关乎患儿的诊断与治疗。我屏息凝望,既震撼于医学技术的力量,更深感其背后沉甸甸的责任。那些精密的器具,瞬间从课本的静态描述,化身为与病魔交锋的“武器”,让我对成为一名能够精准施治的医者,心生向往,步履更坚。

下午紧随带教师姐步入门诊。大厅里,患儿的啼哭与家长的焦灼,交织成独特的“生命交响”。师姐却能在瞬间切换状态,面对每一位小患者,耐心询问、细致查体。她专业而温柔的模样,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对儿科医生的想象——原来精湛的医术之外,那份共情的温度,才是抚慰不安心灵的良药。
随后的日子,“交班—查房—观操作—协助处理”构成了见习的主旋律。交班时,医护们条理清晰地汇报病情变化与治疗调整,字句间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这无声地教导我:医疗工作,容不得丝毫懈怠,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康复的航向。
查房是与患儿和家长深度联结的时刻。穿梭于病房,儿科特有的温馨布置令人动容:可爱的身高贴、充满童趣的游戏区,尤其是那面“小勇士毕业啦”的荣誉墙……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以童真驱散病痛的用心。然而,温馨之下,白血病患儿小小的身影格外刺痛我心。他们承受着化疗之苦,苍白的小脸却仍努力绽放纯真的笑容。每一次相遇,都在心底刻下一个无声的誓言:要更努力,为这些小勇士撑起希望的天空。
师姐在沟通中展现的智慧,更令我受益匪浅。门诊室里,面对焦虑的家长,她先以共情安抚情绪,再用通俗语言清晰解释病情与方案;病房中,与长期住院的“家人”相处,她则多了一份家人般的关怀,既关注体温指标也留意孩子的情绪起伏。这让我深刻领悟:儿科医生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本身,更是家长的忧心与孩子的恐惧。唯有以爱为底色,依据场景与对象灵活沟通,方能搭建坚实的信任之桥。
带教师姐,是我这两周最珍贵的“引路人”。她操作时的严谨规范,让我深知医学容不得半点侥幸;她对患儿的温柔、对家长的耐心,则让我真切触摸到“医者仁心”的温度。每遇疑问,她总会停下脚步,将复杂的疾病机制、诊疗思路掰开揉碎,让我这个“新手”也能渐渐领悟门道。
在综合内科,繁杂的病种谱——从常见的感染发热、气管异物,到复杂的先天性疾病、血液肿瘤——更让我清晰认识到儿科医生的知识疆域之广。这激励我返校后必须深耕书本,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方能应对未来临床的千变万化。
与患儿相处的点滴,充满了治愈的力量。即便被病痛困扰,他们也会在我逗趣时,努力回以微笑;那份无条件的信任与依赖,让我真切体会到:儿科医生的使命,不仅是祛除病痛,更是为整个家庭点燃希望之火。这份责任,重如泰山,却也因其纯粹而无比珍贵。
转瞬两周,离别时回望内科走廊:童趣的装饰、医护忙碌的身影、孩子们或坚强或稚嫩的脸庞,都已成为医学记忆长河中璀璨的片段。我不再是只懂理论的医学生,而是真切感知到儿科医疗之温度与重量的追光者。
此行见习,让我懂得:儿科医生的征途,需以专业筑基,以爱扬帆,在守护稚嫩生命的海洋中坚定航行。未来,我将带着珠江医院赋予的这份温暖与责任,在医学沃土上深耕不辍。期待有一天,也能如师姐般,以专业之精与仁爱之温,成为孩子们健康晴空下坚定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