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妇产科专业学习的第二年,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选择妇产科?”我的答案始终如一:“我喜欢迎接新生命的感觉,那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成就。”然而,临床工作的忙碌与疲惫也曾让我陷入迷茫,深夜里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到底为什么坚持这一行?”
直到遇见我的导师——曾成英。
门诊的“慢”与“快”:在细致中见仁心
曾老师的门诊总是异常忙碌。起初我不太理解,病人数量并非极多,为何总是看到很晚?后来我才明白,她看诊极为细致——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叙述,尤其对心存疑虑者,总是细致解释病因与治疗方案。她常为远道而来的患者加号,在帮助与安慰之间精准把握,既全面又温暖。她时常教导我们:“做医生首先要有同理心,要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尽己所能提供帮助。”这份善良与信念,不仅是她行医的准则,更是她不断精进医学技艺的内在动力。
2024年底,门诊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位初次怀孕的聋哑人孕妇,也是第一次来我院就诊。她不熟悉流程,显得有些无措。我刚想简单说明请她稍候,曾老师却轻轻制止了我。她用手势、书写、语音转文字等多种方式,艰难而耐心地与患者沟通,详细了解情况后,又一字一句解释需要做的检查。短短一段交流,用了将近半小时。候诊区的患者开始躁动,不时有人问我:“还要等多久?”我尽力安抚,抱怨声仍不时传来,我只能默默咽下委屈。
时间所剩无几,诊室外还有许多患者在等待。而曾老师不仅主动向随后的每位患者解释刚才的情况,还一如既往细致问诊、检查。遇到典型病例,她仍抽空为我们讲解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她始终保持平和与温柔,哪怕面对抱怨,也认真解释、耐心宽慰。每次门诊虽然疲惫,但我都对曾老师充满敬佩——无论多忙多累,她对待每一位患者都是如此细致和温暖。

抢救室的“稳”与“暖”:在危机中托住希望
2025年8月,我经历了职业生涯中第一场产后大出血抢救。一位剖宫产术后的患者子宫收缩欠佳,阴道持续流血,总量已超1000ml。患者面色苍白,额上沁满虚汗,鲜血浸透了护理垫……那幅画面至今刻在我脑海里。产房里人影匆忙,血液仍在不断涌出,B超显示子宫轮廓不清,我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就在这时,一道温厚而坚定的声音惊醒了我:“别慌,换上手术衣来我这里帮忙。”是曾老师。她的声音仿佛有魔力,瞬间抚平我所有惶恐。在那个生死时速的时刻,我跟随她的指示,完成了一场宫腔球囊填塞止血的抢救。当超声确认宫腔内没有活动性出血,曾老师仍一遍遍要求复核患者情况,直至彻底平稳。
一切恢复平静后,她摘下沾满鲜血的手套,额上还带着汗珠,却先转过头朝我轻轻笑了笑。那一刻,我的眼眶骤然发热——所有强压下去的紧张与后怕,仿佛终于找到了安放的角落。后来每次查房,当我看到那位产妇日渐红润的脸庞、听到她轻声哼唱哄宝宝入睡,我都会想起那个下午。曾老师不仅用精湛医术挽救了一个生命,更在我初涉医学、倍感迷茫时,用一句“别慌”托住了我的坠落。她让我真正明白:医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温度的传递;是慌乱中依然保持的冷静,是在疲惫与重复中永不磨灭的耐心。

如今,每当我写下病程记录、握起手术刀,或轻声安抚患者时,曾老师的身影总会浮现在心里。她也许不知道,那个下午她救赎的不仅是病床上的患者,还有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对职业信仰最初、也是最坚定的守望。
此文献给曾成英老师,感谢您用光明与温暖,指引我真正走上这条值得奋斗终身的医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