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体悟】第二临床医学院郭依曼:“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

时间:2025-10-21

作者:郭依曼

来源:第二临床医学院

点击:

“科研”是未来保研、考研或申请留学的重要支撑。对于本科生而言,在本科阶段参与科研学习,不仅能提前培养问题分析的科研思维,摆脱被动学习模式,还能在实践中摸清自身的学术兴趣,更清晰地规划未来。

目前,我已积累了一篇听觉方向的SCI论文、一项省级大创项目。在这两年的科研学习中,导师给予的悉心指引和师兄师姐的耐心解惑,始终让我心怀感激,也正因这份收获与感动,我希望将自身的科研经历整理记录下来,为同样对科研抱有好奇的同学提供参考。

刚进入大学时,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丰富的课程,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迷茫。我大一刚入学时,看见身边同学积极加入各类课题组,也曾萌生即刻涉足科研领域的想法。但经过深思熟虑和向学长学姐请教后,我意识到大一阶段是打好学业基础、适应大学学习节奏的关键时期,于是我暂时放下急切的科研念头,专注巩固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等医学核心课程,也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大二时,随着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提升,我顺利入组。正因大一的基础铺垫,我能更快理解研究背景、跟上实验进度,在文献整理、基础实验操作上少走弯路,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前期积累的价值,也更快收获了科研入门的成就感。

在科研起步阶段,阅读该领域的前沿文献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文献绝非浅层次的信息浏览,而是我们夯实科研基础、建立专业认知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贯穿整个科研入门过程。对刚接触科研的我们来说,这些前沿文献更像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系统性阅读文献,我们不仅能及时捕捉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还能清晰梳理当前领域已解决与尚未突破的科学问题,有效避开重复研究的误区,为后续的科研实践明确方向。

进入实验室后,掌握基础实验技能是开展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在学习这些技能时,不能只停留在熟练操作流程的层面,唯有深入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才能在实验中灵活应对问题。以qPCR技术为例,引物设计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需综合考量引物长度、GC含量、Tm值等参数,这些参数直接关系到引物能否特异性结合目标基因,进而影响扩增结果的准确性。我此前研究“细胞外囊泡在氧化应激中作用”时,正是凭借对 qPCR 原理的透彻理解,在实验初期出现数据异常时,快速排除操作误差,定位到引物设计的问题,这为我后续优化序列、获取准确结果提供了关键支撑。

学会运用各类资料查阅工具,也是科研学习的必备技能。学术文献是核心参考依据,比如我此前设计“细胞外囊泡提取实验”时,先通过PubMed检索近5年的高被引文献,确认了超速离心法的标准化流程,明确了离心转速、时间等关键参数。在后续操作中,我遇到“囊泡纯度不足”的问题,又在Web of Science上查阅方法学改良文献,调整了试剂配比。而小红书、Bilibili等平台则能为我补充实操细节,我曾在小红书看到实验室博主分享“超速离心管预冷的注意事项”,提前规避了因管子温度不均导致的囊泡破裂问题,这些细节有效减少了我的试错成本。

对于本科生而言,面对科研与学业的双重压力,学会平衡二者尤为重要。一方面,需以清晰的规划构建有序的推进节奏,比如明确任务优先级,将实验推进、数据整理与专业课学习、作业完成拆分到合理时段,避免因任务堆积导致忙乱;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情绪对效率的影响,应适时发展一项爱好作为放松出口。无论是能让人沉下心的阅读,还是可释放压力的运动,都能帮助我们缓解紧绷状态,让心态更从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科研与学习的高效开展,避免陷入身心疲惫的困境,最终实现二者的良性平衡。

分享一句很喜欢的话,“不必纠结当下,也不必太担忧未来,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倘若你对科研有兴趣,那就去大胆尝试,不要害怕犯错,毕竟大部分老师和师兄师姐对本科生的包容度很高。最后,祝大家学习生活顺利,顺利奔赴心中的诗与远方!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