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南医人

您现在的位置:

刘春晓:独具“匠”心大医者

时间:2013-12-10     来源:珠江医院    作者:胡琼珍   点击:
新闻摘要:年过五旬,一朝一夕,他始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开拓创新,一招一式,他总是严苛待己、创造“绝学”;提携后辈,一点一滴,他倾囊相授、毫无保留;追逐梦想,心系病患,他不遗余力、着眼未来。

刘春晓.JPG

 

     年过五旬,一朝一夕,他始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开拓创新,一招一式,他总是严苛待己、创造“绝学”;提携后辈,一点一滴,他倾囊相授、毫无保留;追逐梦想,心系病患,他不遗余力、着眼未来。
    他身材魁梧,却甚是低调;他一丝不苟,却又待人亲和。他是“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创造者,手术刀已经成为他的国际名片,他就是2013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为全国“大医精神”优秀代表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刘春晓教授。

恩师教诲始终铭记于心

    1977年刚入伍的刘春晓就当上了卫生兵,第二年恰逢大学面向部队招生,好学的他又顺利考取了军医大学。由于此前有过5年的下乡经历,22岁才上大学的刘春晓在同届同学中年龄偏大。 起步比别人晚,让刘春晓加快了追逐梦想的脚步,每天加倍发奋,每次测试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还因成绩优异立下三等功。
    学无止境,后来刘春晓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泌尿外科专家梅骅教授的博士生。梅骅教授告诉刘春晓,“不做好小手术匠,怎么能成就大医生?”他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手术就是我最好的发言稿,我喜欢站在手术台上的感觉。”
    如今,刘春晓的手术量在科主任中居全院第一,一天五六台手术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保证手术一气呵成,减少患者创伤,他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
    天道酬勤,小小的“手术匠”也能成为“大医生”。这一切对于刘春晓而言,似乎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然而其中的艰辛和奋斗,却并非大家所看到的那样简单。没有无条件的成功,刘春晓能够成就今天的“大医生”与他长久以来的“手术匠”琴情结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用手术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

    提到刘春晓,业界同行都知道他有两项“独创”,“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尤其是前者,更是被亚洲泌尿外科之父—新加坡的胡强达教授誉为“前列腺增生外科治疗金标准”。刘春晓先后应邀赴欧洲、美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作手术演示,在国内学术会议上的手术演示更是不计其数。
    然而这一切,在10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2000年,刘春晓第一次走出国门参加美国泌尿协会年会时,便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当时中国还只能做开放手术,但在美国,60%的手术都采用微创技术来完成。当时的落后感、挫败感让刘春晓内心非常失落、焦急,心里萌生了必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想法。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开始想方设法向国外专家“取经学艺”。每次参加国际会议,他总是早出晚归,收集一大堆的资料。别人回国带着大包小包的洋货,他却是大包小包托运的器材和资料。有时为了怕器械托运损坏,他把自己衣物托运,直接抱着器械上飞机。2002年8月,他主刀的全国首例腹腔镜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一举成功。当时,这一手术在全世界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权威医学中心可以完成,仅有3-5例成功报道。
    刘春晓没有就此满足。他发现传统治疗前列腺增生多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电切术,复发率达到16%至17%。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后,他创新设计了“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并一举成功。国际社会开始关注这位来自中国的“手术匠”,邀约演示更是一个接着一个。
    2012年11月,刘春晓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手术表演可以说是分量最重的一次。慕尼黑大学可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其中32位诺奖获得者出自这里,能在这里得到严谨的德国专家的认可,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原创的核心技术是关键。
    手术前刘春晓还在犹豫,他没有德国的医师执照,按惯例无法在当地手术。德国方面却没有丝毫顾虑,并请了相关律师,担保若出现问题,由德国方面负责。这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让刘春晓十分感慨。手术顺利地完成了,并且十分成功,慕尼黑大学当即向刘春晓颁发了证书,在场的每一位观摩医生无不鼓掌称赞。
    中国医生示教外国专家的这一幕,在多个国家的手术演示室上演。这一术式在印度直接被称为“Chinese TURP”,即“中国式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足见国际社会对其的认可。在美国,刘春晓的此项手术录像带更是被卖到了40美元一张。今年8月份,刘春晓应邀参加在泰国清迈大学的一个专题手术演示, 8名泰国患者接受了刘春晓的现场施技手术。
    他的另一“绝学”是“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膀胱切除后,传统的术式是在腹部造瘘,体外接上尿袋储存尿液。后来国内外一些大医院发展到用一段小肠再造膀胱来代替。众所周知,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营养在这里完成吸收,由于手术要截取40-60 cm小肠造膀胱,对于人的正常消化吸收势必会产生影响。而刘春晓经过探索实践,独辟蹊径地选用乙状结肠来做文章。他创新地截取20cm左右用处不大的乙状结肠再造患者新膀胱,不仅最大限度地保全了患者的消化功能,而且免除了患者终身背尿袋之苦。
    这一独创的手术术式,刘春晓应邀在全国80多家医院做了现场演示,面对同行的夸赞、业内的好评,他却远远不满足,怎样达到尽可能好的手术效果、怎样把术中患者损伤减到最低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2007年,他完成了世界首例“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2009年,完成了世界最低龄“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
    手术成了不爱多言的刘春晓在各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的直接发言稿。他说,话语权来源于技术创新,但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必须经过艰苦、大量的临床实践。刘春晓一直信奉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认为,在医学领域还应该加上一句:实践是一切创新的源泉。“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脚踏实地去实践,却还想着搞创新,这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未来是年轻人的

    如今,已成为行业内公认专家的刘春晓,更为关心的是年轻人的成长。“未来是年轻人的,我们的工作是团队的工作,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我们一定要摒弃以往那种狭隘的‘一枝独秀’的观念,百花齐放才是满园春。技术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有人才才会有希望。”
    作为科主任的刘春晓,总是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派送年轻人出国学习、深造。让他们不断接触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科室年轻骨干的成长速度成倍数增长。“年轻人成长了,学科才能更有生命力!”
    徐啊白是刘春晓的得意门生,只有30多岁的他便已经学会掌握了刘春晓的两项“独门绝技”,并能够在在全国的大型学术会议上做手术演示。“他在30多岁时便已掌握了我50多岁时的技术,只要坚持努力,那么他到了我这个年龄,专业造诣将会不可限量。”谈及此处,刘春晓甚是欣慰。
    在人才筛选上,刘春晓有着自己严格的“入科”标准。“我们在选人时,首先看重的是人品、是医德。要求首先对自己的事业要热爱,要敬业,将功利看得太重的人是不合适做医生的。当医生来不得半点三心二意,你要追逐名利的话,就做不了一个合格的医生,这个要谨记!”

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

    刘春晓心里藏着一个愿望,希望能够将前列腺增生手术逐步发展成为门诊手术,这是刘春晓一直追求的方向。目前前列腺手术的平均住院时间一般为7天左右,要成为门诊手术,可以说实施起来难度不小。
    刘春晓介绍说,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逼近,预测到203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亿,其中2亿的老年男性中会有20%的前列腺增生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人群将超过4000万人。这项任务对于我国将来的泌尿外科将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如果能将当前7天左右的住院手术变为门诊手术,将为老年患者减轻不少负担,同时更为医院、社会减小了压力。”
    “要想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有更为安全、更为先进的手术技术作为支撑,这是泌尿外科医生应该重点攻关的。”刘春晓带领团队积极探索,“首先,技术上面要创造出更成熟、更安全、方法更合理、更简单并利于年轻医生掌握的术式;其次,需要与国内外一些器械厂家共同研发更为先进、更为适用的设备。”当前,刘春晓团队已经能够将前列腺增生手术的住院时间最快压缩到3天。
    “要想实现门诊手术,还需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套保障。大医院手术完成后,还需要有社区医院康复治疗的跟进。这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不过相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在不远的将来是可以实现的。”刘春晓满怀信心。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护士节】中西医结合医院周瑾:把职业当成热爱的事业干

周瑾,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她以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技术挽救众多患者生命;她用学科前沿知识,做好全院教学培训工作;她深入防疫第一线,分批次调度5294人次。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白衣天使和共产党员的神圣誓言。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扎根临床27年,周瑾早就练成了一名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作为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她秉持“护士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

【更多】

【护士节】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杨硕:我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

2023广州庆“5·12”国际护士节暨广州百名好护士颁奖典礼近日举行。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杨硕被评为2023年“广州好护士”。重症医学科(ICU),每逢节假日就是医护最忙之时。今年“五一”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杨硕又是在值班中度过。他所在的ICU还是珠江ECMO救治中心,每天都要备班,24小时待命。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因一次次成功救治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而走入大众视野,被冠以“魔肺”...

【更多】

视频

更多>>